21、古詩兩首(兩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古詩的意思,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感受鄉村兒童鮮明的形象,體會純真的童心和樸素的美感。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借助圖片理解古詩的意思,想象古詩描繪的情景。
教學準備 投影片。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揭題導入,揭示課題。
1、激趣。
2、導入:今天老師想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這就是《池上》。板書課題。
3、簡介作者。
二、初讀感知,了解大意。
1、布置自學,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2、巡視指導。
3、檢查自學。
(1)解字詞;撐 艇 解 藏 浮萍 一道開
(2)懂詩句。
(3)明大意。小娃娃撐著小船,偷偷采了蓮蓬回來賞玩。他還不懂得該怎樣隱藏自己不被人發現,那小船輕輕地劃過,蕩開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條清清楚楚的水路。
三、品讀感悟,欣賞詩美。
1、學生讀讀古詩,教師評價指點。
2、提出疑問,小組合作學習,解決疑問。
1、組織交流,品讀感悟古詩之美。
2、教師適當指點,引導學生感悟到詩歌描寫了一位天真機靈、淘氣可愛的小娃形象,通過他的動作、細節,表現了純真美好的愿望。
3、學生寫下自己對古詩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己的體會。一兩句也行。交流交流評價。
四、讀背體會,總結全詩。
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背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古詩的美。
板書設計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
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
浮萍一道開。
20、古詩兩首(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詩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引導學生根據詩句想象小男孩釣魚是的專心致志的可愛形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3、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指導學生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準備 課件,釣魚桿。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誰跟父母去釣過魚呀?怎樣釣魚?(指名學生說一說)
2、那么怎樣才讓魚上鉤呢?(最好讓魚桿長一些,……)
3、為什么?(不讓魚知道有人要捉它,釣魚還要有耐心,不能三心二意……)
談話:老師這里有一幅圖,(出示)你能看出是誰在干什么嗎?
(一個小孩在河邊釣魚,一個老伯伯在跟他招手,小孩在擺手)
你能看出是什么時候的事嗎?從哪里看出來的?(是古代的事情,從服裝上看出來的。)
那時侯有一位大詩人看到這一情景,頗有感觸,寫下了一首詩,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古詩《小兒垂釣》。板書并齊讀課題。介紹:這位大詩人就是唐代大詩人胡令能。
(二)釋題。
讀題思考:“小兒"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釋的?(出示“小兒垂釣”的畫面)指名說說哪是釣魚桿,哪是魚線,并引導學生理解“垂釣”的意思。“小兒垂釣”是什么意思?
(三)學習課文。
出示詩文。
1、看詩,聽錄音。
2、學生自學,不理解的詞查字典。
3、學習前兩句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