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課堂教學大賽《霧凇》研討專帖研討主題三(費爾教育整理版)
生1:我感受到太陽離我們很遠很遠。這里有個數字,它說日夜不停地走,要走3500年。(學生把重音落在了“3500”年上)
師:對呀,課文以走路為例,走路需要3500年呢!這樣一個數據,足以讓我們感受到太陽離我們是多么遙遠。
生2:課文還舉了個坐飛機的例子:“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從這兒我也感受到了太陽離我們很遠很遠。(學生把重音落在了“做飛機”、“二十幾年”上)
師:是啊,飛機那么快的速度,還要飛二十幾年呢,那距離能不遠嗎?
師:你們說得真好!這里的列數據和舉例子,都是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用上它們可以讓我們充分感受到太陽離地球是那么遙遠。(板書:舉例子 列數據)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悟,淡化了說明方法的講解,但學生在與文本一次又一次對話后,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了舉例子、列數據等方法。
四、抓積累運用,練語言表達
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本,學習文本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王崧舟老師也曾說:語文的本體“不是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即‘寫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來承載這些內容,即‘怎么寫的’。語文要學的就是這個。”學習科學小品文也要學習其準確、簡潔的語言特點,嚴謹的表達方式,以及嚴密的邏輯推理。比如在教完了《新型玻璃》一課后,可以讓學生模仿文本語言介紹一種新型玻璃,或讓學生扮演某一種新型玻璃來做個自述。這樣“在言語的訓練中讓學生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從而發展學生言語能力”,既適度拓展了課文內容,又以語言訓練為落腳點,做到知識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結合。
總而言之,科學小品文的語言魅力是獨特的,而這種獨特的味道也只有在教學實踐中才能顯現出來。因此,只要我們以“語文”的方式挖掘說明文中的語文因素,即使是科學小品文也能上出濃濃的“語文味”來!
6.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以上是《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閱讀教學的一條要求。我想,這條要求雖然不是直接針對中年級的,但對《霧凇》這一課的教學仍然具有極強的導向作用。
梳理一下大家的意見,科學小品文要上出其特有的語文味,必須做的事情有:
1、掌握知識要點。(讀懂——文章寫了什么?)
具體策略包括:梳理文本的內在邏輯順序、補充“前知識”、教給新的閱讀策略等等。
2、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感知——文章是怎樣寫的?)
具體策略包括:抓住關鍵詞句品讀感悟、在對比中發現、嘗試遷移運用等等。
可以做的事情有:
1、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品悟蘊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2、品讀詞句,感知科學小品文的語言特色。
3、…………
不可以做的事情是:
1、使用大量精美的圖片,剝奪學生閱讀感悟思考的時間。
2、只看到科學小品文生動有趣的一面,卻忽視其科學嚴密的一面;錯誤地把科學小品文作為一篇美文來教學,卻忽視其作為說明文的特性。
由此看來,《霧凇》一課要上出得“出彩”,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
一是把“必須教的教好”,在教學策略上著眼,教扎實,教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