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課堂教學大賽《霧凇》研討專帖研討主題五(費爾教育整理版)
研討主題之五:《霧凇》一文的說明方法有哪些?如何引導學生感知?
常見的說明方法:
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作詮釋;列圖表;分類別;摹狀貌;
《霧凇》一文中涉及到的說明方法:
潔白晶瑩的霜花綴滿了枝頭,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爍,美麗動人。——摹狀貌
霧凇,俗稱樹桂,是在嚴寒季節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作詮釋
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銀條,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打比方
相關知識:
1)作詮釋是對事物進行解釋的一種說明方法。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是:定義要求完整,即定義的對象與所下定義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從一個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內涵;而詮釋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內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釋的對象與做出的解釋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死海不死》一文“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詮釋的說明方法,這里的“死”指的是魚蝦草木的死,因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長,所以叫“死海”,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2)摹狀貌:就是通過具體的描寫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說明的對象說得更具體、生動。如《中國石拱橋》中“這些石刻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這樣的說明顯得十分生動、活潑。
3)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在說明文中運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們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變得具體、生動、形象。
這三種說明方法,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說,學習到什么層次呢?
“下定義”和“摹狀貌”這兩種說明方法顯然不需要明確提出來。那么,是否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呢?如果需要,如何滲透呢?
“打比方”這種說明方法,又該如何結合文本來教學呢?
案例一:通過練習滲透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的給松針、柳針鍍上白銀。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銀條,最后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了。
這段話中“白銀”“銀線”“銀條”指 ,這里用了 方法。
案例二:
“潔白晶瑩寫出了霧凇的顏色,而銀光閃爍寫出了霧凇的光澤”一句滲透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
師:大家說得真好,那書上是怎么說的呢?請大家打開課本第122頁,自己來讀讀課文的第一小節,看看書上用了哪些詞語來形容霧凇的,把它找出來?
生讀第一小節
師:好,說一說,你都找了哪些詞語?(出示多媒體)
生答:潔白晶瑩、銀光閃爍(出示多媒體)
師:潔白晶瑩寫出了霧凇的顏色,而銀光閃爍寫出了霧凇的光澤。大家覺得霧凇美嗎?(美)
案例三:抓“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句質疑,體會比喻(打比方)的精妙。
可惜處理得略微平面化了一些。在已經知道作者把霧凇比作了梨花的基礎上,可以追問一句:作者這樣寫,給我們呈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深入體會一下這樣寫的好處。也可以和前文的一些描寫呼應起來。
1、指名讀第三自然段,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