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語文《古詩兩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 并能寫出《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3、理解兩首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 一 課 時
一、揭示課題:3、古詩兩首
二、教師范讀課文,簡介作者。
1、教師范讀《峨眉山月歌》和《望洞庭》
2、第一首詩的作者是唐朝詩人李白,誰知道李白?我們讀過李白的什么詩?
3、第二首詩的作者是唐朝詩人劉禹錫,他也是唐代一位很有名, 很有成就的詩人,我們以后還會學到他寫的其他詩。
三、初讀課文。
1、提出要求。
①自學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②讀兩首詩,讀通讀順,注意停頓。
2、學生自學生字,讀課文。
3、指名讀課文,檢查自學效果。
四、指導朗讀,背誦。
1、古詩的朗讀要特別注意節奏的變化和聲音的高低的變化, 這樣讀能給人一種音樂般美妙的感受。
2、出示: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3、范讀─→學生自由讀─→指名練讀。
4、指導學生試著給《望洞庭》標出停頓記號。
5、學生自由練讀─→指名讀。
6、指名試背。
五、圖文對照,理解詩意。
△《峨眉山月歌》
1、他細看插圖,在詩中劃出圖中畫出了的景物。
2、圖文對照,你讀懂了哪一句詩,說說看。
3、指名發言,其他人補充或指正,教師相機解疑釋難。
4、誰能把整首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5、小結學法:看圖─→劃詞─→自悟─→發言─→修正
六、作業。
①課后練習2
②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第 二 課 時
一、復習
指名朗誦,背誦兩首古詩。
二、圖文對照,理解《望洞庭》
1、回憶《峨眉山月歌》的學習方法。
2、學生看圖─→劃詞─→自悟
3、指名發言,其他人補充或指正。
4、教師提問:
①“和”在這里應是什么意思?“湖光、秋月為什么會兩相和?”
②詩中的“鏡”、“白銀盤”、“青螺”分別指什么?為什么這樣比?
5、學生討論,指名發言。
6、聽老師朗讀《望洞庭》,學生閉眼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色。
7、小組間交流自己腦中出現的畫面。
8、指名說。
9、各人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三、再讀課文,比較異同。
1、再讀課文,批找看,這兩首詩有哪些相之處,和不同之處?
2、討論相同處:唐代、寫景詩、都寫了秋天月夜的美景。
3、討論不同處:①第一首詩光寫景、后抒情,后一首全寫景。
②第二首詩中打了好幾個比方,形象好懂。
四、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