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二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談話導(dǎo)入:
1、(出示課題)同學(xué)們,在我國明代出版了一本書,這本書是中國醫(yī)學(xué)史上的一部空前巨著,是醫(yī)藥學(xué)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英國著名生物學(xué)家達(dá)爾文稱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它還被稱為“東方醫(yī)藥巨典”。這本書是(生:《本草綱目》)這本書的作者就是(生:李時珍)。
2.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xué)習(xí)第17課:李時珍夜宿古寺(板書課題)
二、感受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
1、看課題,你最想提什么問題?李時珍為什么要夜宿古寺?(一心趕路,錯過了客店)
2、追問:他為了什么事而一心趕路,錯過了客店?(察訪藥材,修訂《本草綱目》)
3、為了察訪藥材,編寫《本草綱目》,李時珍和弟子龐憲一心趕路,錯過了客店,只能夜宿古寺。然而,對于這一切,李時珍卻認(rèn)為:我們修訂好《本草綱目》,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生齊讀)
4、吃點苦就是——(吃一點點苦) 難道修訂《本草綱目》真的只吃一點點苦嗎?我們常用“衣—食—住—行”來概括我們的生活,那么我們就從這幾方面來看看他們師徒二人的生活是什么樣子的。
5、默讀課文1——7自然段,在能觸動你心靈的詞句下面做上標(biāo)記。
6、交流:他們的生活苦嗎?你從“衣食住行”中的哪一方面感受到了他們的苦?
*體會行之苦
出示:李時珍領(lǐng)著弟子龐憲,饑餐渴飲,曉行夜宿,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訪藥材,已經(jīng)走了好幾個月了。
(1)從哪些詞語可以體會到“行之苦”?
行的時間長:a總時間長:好幾個月了。b每天行走的時間長:饑餐渴飲、曉行夜宿。(理解詞語意思)
行的路程長。李時珍和龐憲走遍安徽、河南、湖北。
教師補充:還有江蘇和江西,上萬里路,全靠兩條腿走呀!
(2)師點撥:不走行嗎?(珍貴的藥材常常生長在人跡罕至的山林之中),為了察訪藥材,他們走的都是荊棘叢生的小路,無人問津的荒野,虎狼出沒的山林。他們每天就這樣走啊走,一直走到什么時候?(走到太陽漸漸下山,飛鳥歸林。)走到什么地方?(走到前不見村,后不著店。)走到心情怎樣?(走到心里焦急起來。)
(3)、齊讀第1、2自然段,再次來體會他們的“行之苦”。
*體會住之苦
導(dǎo)入:聽了同學(xué)們的朗讀,老師知道大家的心都為李時珍師徒倆的住宿問題而懸著,那么,他們今夜到底住在何處呢?(破敗的古寺里。)
(1) 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古寺的破敗?
(出示:李時珍輕輕推開門,只見里面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中間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wǎng)。)
(2)交流: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長滿了青苔、厚厚的蜘蛛網(wǎng)
師:這古寺的確破敗。看來他們住得也很苦。然而,面對這樣“破敗的古寺”,李時珍卻“輕輕推開門”,說:“我們就在這里住一夜吧。”李時珍對物質(zhì)生活的要求是多么低啊。
(3)讀一讀,讀出古寺的荒涼,李時珍的淡定。
*體會食之苦。
(1)他們吃的怎么樣?誰來跟大家交流?
夜幕漸漸降臨了,師徒倆找來些枯枝雜草,生起火來,龐憲用陶碗舀來泉水,煮沸后,兩人便坐在火邊,一邊喝水,一邊啃干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