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勤奮教學實錄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詞語:滾瓜爛熟、毫不氣餒。
3、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知道只有勤奮學習,長大才能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課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5課《說勤奮》。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對勤奮有什么認識?(可以用課文中的語句說,也可以用自己的話說)
生: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生:只有勤奮學習才能取得好的成績。
生: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能忘記“勤奮”二字。
生: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師:同學們的認識都是正確的,老師從大家的發言中選一句寫到這里。【板書: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從剛才同學們的發言中,我知道大家對勤奮有了基本的認識,了解了作者的觀點: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
(二)指導學生精讀文章二自然段
師:課文《說勤奮》圍繞這一觀點,寫了兩個人的故事,這兩個故事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這句話,請同學們靜靜地閱讀2自然段,結合故事事例,體會這句話的含義,在感受深刻的地方記下你的感受。
生:【自讀課文并記錄感受】
師:剛才大家讀書非常認真,下面誰愿意把自己的讀書體會和大家分享?
生:他用了19年的時間,終于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板書:司馬光 《資治通鑒》】我從這里感受到了《資治通鑒》來之不易,它耗時長、內容多、篇幅長。
師:我發現這位同學在“19年”、“終于”、“巨著”下劃了實心的小圓點,同時在旁邊標注了自己的感受:時間久、來之不易、內容多、篇幅長。同學們,這就是真正的讀書。我們知道,文字承載著情感,表達一定的意思,要想讀懂文字所要表達的意思和傳遞的感情,就要像這位同學這樣用心地與它進行交流。
師:這位同學,你從這句話中感受到了《資治通鑒》來之不易,它耗時久,內容多,篇幅長,很好!請你帶著這種感受讀讀這句話好嗎?
生:【一生感情朗讀‘他用了19年的時間,終于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這句話,讀后齊讀。】
師:了解這部歷時19年編成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嗎?
生: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耗時19年。
生: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
生: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師:《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被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各界政要爭相拜讀,為統治者提供了許多經驗教訓,在中國史書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為完成這部史書,司馬光用了19年時間,在漫長的19年里,他付出了多少心血與汗水呢?請同學們結合故事中的事例繼續交流。
生:“為了抓緊時間,他用圓木做了一個枕頭,睡覺時只要稍微一動,枕頭就會滾開,他醒來后繼續讀書寫作。他管這種枕頭叫‘警枕’”。用圓木做的枕頭睡著肯定不舒服,但司馬光卻自己給自己做了一個這樣的枕頭,并取名叫“警枕”,從中我體會到,司馬光是用警枕擠出睡覺的時間讀書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