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嚴》教學雜談
【湖北省宜城市南街小學 黃軼鳳】〖借助多媒體,創設快樂課堂·滲透愛的教育,撥動愛的心弦〗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一種輕松、快樂的氛圍。”創設一種愉悅的情境,能使學生置身于一種愉快的易于接受的學習氣氛中。只有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生才會更自覺、更主動地參與學習。學生心境愉快就會學得更好。實踐中,我們從愉快教育的四要素“愛、美、愉快、創造”方面探索了多媒體教學與愉快教學的結合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滲透愛的教育,撥動愛的心弦
愉快教育是一種滲透著愛的教育,而課堂教學中的這種愛是通過師生情感的交流達到的。教師運用電教手段提高了教學效率、教學質量,更好地發揮了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作用,進一步增加了師生情感交流的機會和時間。而形象、直觀的電教媒體為學生創造了表現自己的機會,加上教師激勵性的評價更能引起師生感情上的共鳴。
如教《尊嚴》一課,一開始使用投影儀映出哈默的頭像;同時,我用崇敬的語調對學生說:“這就是一位在美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用他的財富建立了一個石油王國……”學生凝視哈默的頭像,聽著老師舒緩激昂的話語,其敬佩、贊嘆之情油燃而生。接著播放“哈默年輕時和一群難民逃難時的”的實況錄像和配樂朗誦錄音;那陰沉寒冷的天氣,那滿面淚痕、饑寒交迫的老人、青年、小孩……此情此景,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同情之情。形象直觀的電教手段,教師動情的教學,使孩子們個個體會到了生活的艱難,對食物的渴望。緊接著,出示難民群體中一位例外的年輕人的畫面,讓學生仔細觀察,他與其他難民的不同。學生通過觀察與朗讀的有機結合,認識到哈默是一位擁有尊貴人格的人。體會到文章的中心點之后,我又接著播放杰克遜大叔對女兒說話的情景,再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交流體會。在這種寬松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與文中的人物進行情感交流,進而理解和認同杰克遜大叔的觀點,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了什么叫做尊嚴,學會尊重他人,關愛他人。
對電教手段的選擇運用,貫徹在從設計到應用的整個過程。有效地運用電教手段撥動了學生“愛”的心弦,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愛”,而且也學會了“愛”,即施愛于人。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翻身實驗學校 李振宇】
〖順應時代要求,突現“兩性”統一·尊重獨特體驗,培養創新意識〗
有開拓創新才會有進步。如果一個人不思進取,一味求穩怕亂,滿足于現狀的穩穩當當,就必定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甚至被時代,被社會所淘汰。沒有冒險意識,沒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企業,就不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較量,企業也就必將陷入困境。因此,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挖掘文本的內容,滲透創新意識,培養學生敢于冒險,不畏艱險,頑強拼搏,敢于向權威挑戰的創新精神,使學生將來能較好地適應市場經濟下的社會。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伽利略如果一味地屈從權威,沒有創新精神,也就不可能發現真理,成為一個優秀的物理學家。通過對文本的感悟,學生懂得了要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就必須具備創新精神,同時還要有不屈不撓的意志和一定的心理承受力。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登山》一課中的列寧也是一個學習的楷模。這是對學生正確價值取向的引導。同時,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對文本的個性解讀,閃現著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教師要著力去扶植,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如《尊嚴》一課,學生提出質疑:這個年輕人為什么不先吃東西再干活呢,吃了食物不是更有力氣干活嗎?不是能把活干得更快更好?學生的這一質疑是值得贊賞的,是創新精神的體現。教師不能束縛于教參的解讀,不能束縛于價值取向而加以否定,那就是學生創新精神的扼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