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嚴》教學雜談
【北京市順義區北小營中心小學校 吳鳳榮 張金龍】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通過語文學科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自我意識〗
一個心理健康的學生,應該能正確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不會對自己提出苛刻、非分的期望與要求,能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努力發展自身潛能,避免將自己陷入自傲或自卑的旋渦。自我意識指人自己對自己的意識、即主體體自我對客體的自我的意識,其主要心理成分有: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自我意識是人類意識的最具本質的特征,正因為人有自我意識、人才成為一個清醒的個體,能動的個體,一個知已知彼的個體,它是一個人的人格的核心因素,而自主功能則是自我意識發展良好的典型表現,我們說一個人具有自主功能就是說這個人能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和資源,并能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能力和資源. 同時自主功能又是心理承受力的主要制約因素,因而面對壓力不善于認識分析問題,不善于調整應激水平,不善于平衡心理過程,不善于進行自我重建,也不善于克服各種心理危機,正是瑞階段學生心理教育欠缺的表現。他們只能在狹窄的范圍內認識自我,只會享受成功,不能承擔失敗……所有這一切都在一定的范圍內制約了學生的發展。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些問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豐富內涵。引導青少年能正確認識自己、接受自己、調節自己。例如:在小學語文第七冊教材《尊嚴》一課中的年輕人──哈默,在逃難路上饑餓難耐,但是他拒絕了鎮長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不勞動就得到人家的食物,在為鎮長干完活之后,他才吃那些食物……文章表現了年輕的哈默自尊自強的品格,他雖然一貧如洗,但卻擁有金不換的尊嚴,學生深刻領悟到“尊嚴”的內涵之后,思想會為之一震,該如何公正的而客觀地看待自己?應該怎樣做一個有健康人格的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陷入沉思,這為學生的自我發展指出了明確方向。
【浙江省東陽巿外國語小學 吳陽娟】
〖讓“自主”扎根于課堂·自主感悟、適時點撥〗
由于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偏差,閱讀理解的角度不同,因此閱讀的速度、方法、效果也因人而異。在課堂中可放手學生自主感悟,在交流反饋之后,對生成的部分內容進行匯總、提升,達成共識。
《尊嚴》教學片斷:
師:請同學們劃出描寫年輕人外貌、動作和語言的句子,并反復讀一讀,這個年輕人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可以在旁邊寫點兒批注。
(學生讀讀、劃劃、圈圈、寫寫,八分鐘后,大部分學生已寫好。)
師:讓我們一起來分享學習成果吧!你劃了哪一句?有什么感受?
生:我劃了“當鎮長杰克遜大叔將食物送到他面前時,他仰起頭,問:‘先生,吃您這么多東西,您有什么活兒需要我做嗎?’”這句話中,我感受到了這個年輕人即使在很餓的情況下,也還記著要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
師:你從哪些句子知道他已經很餓了?
生:這是一個臉色蒼白、骨瘦如柴的年輕人。因為他餓,很多天沒吃東西了,才會這樣。
生:年輕人也是這群逃難者中的一個,這些逃難的人都已經顧不上說感謝的話就吃了,他肯定也不例外。
師:你能聯系第一段話思考問題,方法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