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下冊全套教案:古詩兩首
(2) 《小兒垂釣》中,詩人為什么寫“遙招手”而不是“遙搖手”?從“招手”中你能想到什么?能否體會到小兒當時的心理?這個探究性問題也可以放在精讀時讓學生討論,教師注意加以引導。
附錄2:白居易(772—846) 唐代詩人,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他從小生活清貧,生逢戰亂,對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有較深的了解。他寫了很多詩,揭露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諷喻詩”。他熱愛大自然,還寫了不少描寫山水景物的小詩。他的詩質樸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讀。白居易一生寫詩3600多首,是唐代寫詩最多的詩人。他的詩不但國內廣為流傳,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已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胡令能 (785—820) 唐代詩人,他家境貧困,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被人稱為“胡釘鉸”。他為人聰明,勤奮好學。他善于吟詩,但不愿涉足官場,后在家鄉隱居。其詩生活氣息濃郁,自然真切,但流傳至今的僅有四首。
附錄3:延伸拓展
我們今天學了兩首表現兒童情趣的詩,老師搜集了一些描寫兒童的古詩詞,對原句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背一背。對原詩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找到原詩讀一讀,背一背。
大兒鋤豆河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清平樂 村居》辛棄疾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村居》 高鼎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四時田園雜興》范成大
兒童不慣見車馬,走入蘆花深處藏。
--------《喜韓少府見訪》胡令能
附錄4:化物為我,巧學古詩
——《小兒垂釣》教學案例
[教育背景]俗話說:欲望是最好的教師。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需要繁復冗長的講說。我在教學這首古詩時,先將學生引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領悟詩情畫意,然后自己用唱、跳、演等方法,體味古詩的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學過程]: 遷移創新,延伸提高:
師:通過剛才的合作學習,大家理解了詩意,在你們的腦海中,都浮現一個初學釣魚的小男孩那可愛的樣子。平時我們學古詩都是用讀的方法,今天大膽改革創新,用唱、跳、演等方式都可以,表達詩意,詩情。
(生自由組合,準備表演)
組1:我們用唱歌的方式學習,用《劉三姐》的曲子配上古詩演唱。(臺上唱得繪聲繪色,臺下的躍躍欲試。)
唱完后,生鼓掌。
組2:我們用朗讀配合動作的方式表演,(兩人讀詩,一人演小兒,兩人扮魚,游來游去,一人扮過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