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
抓關鍵詞句 悟人物形象——《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
在教學之前,就已經在帖子上和幾位朋友進行了一點交流。應該說,交流的東西都是挺重要的,給我的課堂教學增色不少,在此謝謝一起交流的朋友。(交流的在前面)
《第一朵杏花》主要講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這篇課文人物形象生動鮮明,字里行間一覽無遺,所以,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引導分析,是我教學中的主要手段。
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們找出描寫竺可楨爺爺言行的句子,然后采用表演讀、生活體驗回憶等方式,感受“彎下腰來、習慣地問”等地方留給我們的感受。通過表演讀,學生們能感受到竺可楨爺爺的平易近人,認真觀察是長期養成的一種習慣。后面第二段中的“頃刻間像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走回書房,打開筆記本,鄭重地記下了這個日子”等語句,通過分角色朗讀,想想人物說話的語氣和神情,感受到竺可楨爺爺得到準確時間后的激動心情,他對科學研究嚴謹、一絲不茍的態度。
教學本文,討論充斥著整個課堂,說、思、讀等,給整堂課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第一朵杏花》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主要告訴師生“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類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代替觀察。”一定要“精確”。這一課是給孩子的,也是給我們老師的。我們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精確了嗎?問這個問題其實是這篇文章教學的題外話,但個人認為,也是我們老師應該問自己的話。因為我們老師自身的精確,更能夠影響孩子。
關于竺可楨精確觀察的故事是很多的,這篇文章只是其中的一篇,這個故事很有啟發性。教學中我發現,在引導學生與文中人物對話時,我們的重心都落在了竺爺爺的身上,因為這篇文章是寫竺爺爺的,的確是讓學生與名人對話,從而在母語學習中習得素養。但我認為這樣教不全面,因為這里還有一個人物,那就是杏樹主人家的那個沒名沒姓的孩子。我覺得這個孩子對孩子的啟發意義更大,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的年齡與四年級的孩子差不多(從課文中的圖可以看出),因為這個孩子能夠記住竺爺爺的話,并且在一年后準確為竺爺爺提供了信息。現在的好多孩子忘的太快,缺少著這種長時間。而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我們老師為學生提供的問題,往往也缺少著這種長時間。因此利用與這個孩子的對話,引導學生把現在不能解決的問題留下來,記下來,以后時機成熟在去解答,也是一項重要的素養。
如果我們研究蘇教版五下的《二泉映月》同樣會發現到這一點。阿炳的師傅第一次帶他到二泉時問他聽到了什么,阿炳說沒有聽到,師傅說以后你會聽到的。如果當時阿炳的師傅告訴了阿炳答案,《二泉映月》也許就不會產生了。
當然這兩篇有著本質不同,因為竺爺爺并沒有精確的杏樹開第一朵花的時間,這個時間應該說是這個小孩子記住問題后的告訴。而《二泉映月》中阿炳的師傅還是能夠聽到其他的,他怕阿炳不明白,所以沒有告訴,要是鼓勵他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