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下冊《絲綢之路》教案設計(精選12篇)
四年級語文下冊《絲綢之路》教案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理、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實。
2.通過對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認識,培養學生全面的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將歷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時空去認識和思考,培養學生跨學科的綜合思維的能力。
3.通過學習張騫、班超這兩個歷史人物為報效祖國,不屈不撓,勇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意識。
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
難點: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出示葡萄、核桃、石榴等圖片,讓同學認識到這些物產最早并非產自中原地區,而是原產于新疆(古代稱之為西域)。然而在漢代以前,中原地區與之聯系很少,是誰首先打開了中原地區和新疆交往的大門,加強了二者的聯系?新疆何時隸屬于中央政府的管轄的?通西域后,絲綢之路的形成有何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本課內容。
一、張騫通西域
回顧上節課知識,西漢初年匈奴情況,指出當時匈奴不僅據有大漠南北,還控制著西域諸國。西域指的是什么地方呢?
1.簡述西域的地理位置(同學通過閱讀找出答案)
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學習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②王維《渭城曲》: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清清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重點點出詩中的陽關、玉門關是陸路絲綢之路上的兩個重要地點,它們以西的廣大地區,也就是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歷史上稱為西域。并結合利用中國歷史地區冊P28《張騫出使西域》形勢圖突出“西域”的概念。
2.張騫出使西域
提出以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背景。
(1)西漢初年西漢政權與匈奴關系如何?匈奴控制西域對西漢有什么影響?西漢與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到了漢武帝時,情況發生了何變化?
教師點撥:漢初被迫與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為據點進攻西漢,使西漢邊疆不得安寧。匈奴成為西域和西漢共同的威脅。西漢在武帝統治時國力雄厚,漢武帝決定放棄和親政策用武力戰勝匈奴。
(2)閱讀P91、P92內容,完成下面列表
張騫時間目的結果
第一次
第二次
對于第二次出使的意義,應重點強調:這次出使促使西域各國與漢朝建立了友好的關系,推動了西域與漢朝的經濟文化交流。可結合課本P92紅色小字和P95活動與探究二加深印象。
(3)a.結合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請同學們想一下張騫有哪些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最后由教師歸納出:張騫在重重艱險面前,不屈不撓敢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
b.張騫對我國歷史的發展有什么突出貢獻?你如何評價張騫出使西域?結合課本P92紅色小字,小組討論各抒己見。最后教師歸納:張騫出使西域是我國歷史上的壯舉,張騫為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溝通西域與內地的聯系,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貢獻。
3.西域都護府的設立
解釋
“護”:帶兵監護,“都護”:總監護,西域都護:監護西域各國
顯示P92《西漢疆域圖》,學生回答西域都護府設置的時間、管轄的地理范圍及作用。
回顧張騫通西域意義,導入下一目內容。
二、絲綢之路
導入:中國是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家,中國的絲綢舉世聞名,古代西方稱中國為"絲國",寄托了他們對古老東方的美好想象。歷史上貫通東西方的一條著名的國際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國的絲綢命名的,即絲綢之路。張騫為陸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做出了重大貢獻。今天,我們將追溯歷史的足跡,感受先輩的輝煌,進行一次有意義的探究之旅--尋訪絲綢之路。
展示地圖冊P29“絲綢之路”,讓同學們了解絲綢之路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1.(1)展示絲綢之路上出土的紡織品。顯示《絲綢之路》圖,由學生說出絲綢之路的名稱由來及路線。
(2)結合地圖冊“絲綢之路”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并指出這條路線隨著遠洋技術的提高,不斷被拓展
2.展示荒漠、沙漠、綠洲、戈壁、草地、雪山圖片,讓同學們認識到當年徒步往來于絲路的商旅而言,路途不僅僅是遙遠,自然界的沙漠、戈壁、海洋和高山都是障礙,而絲綢之路的暢通,首先就是要克服這些自然障礙,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從中體會到行走絲綢之路的艱辛。
3.讓學生議一議:絲綢之路的開辟,對漢代社會有什么影響?這條中西通道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有什么意義和作用?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
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方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文化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很好的加以利用。
三、班超經營西域
本子目屬于自學內容,但東漢與西域交往的情況也十分重要。
展示班超圖片,由學生說出有關班超的故事。
“投筆從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優秀品質: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舍,堅韌不拔,矢志不移的頑強斗志。
讓學生當堂自學并簡單介紹班超和甘英經營西域的情況,最后在教師幫助下,學生歸納得出:班超是張騫之后又一位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沒。
教師總結:
張騫通西域,加強了中原地區同西北邊疆的聯系;同時,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漢朝對外交往充分體現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與滲透,而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文明(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藝術等)向外傳播的重要通道,也曾深刻地接受了外部文明的影響,使得古老的中華文明得以不斷更新、發展。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探究:
新疆的樓蘭古城曾是絲綢之路的重鎮,維持了數百年的繁榮,今天,我們已經無法目睹樓蘭古城的輝煌,只能憑借殘垣斷壁去遐想。你認為樓蘭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你從中受到哪些啟示?
對于學生聯想到的環境遭到破壞、水源缺失、外族入侵、疾病流行等結論應從思維的角度予以肯定。
學生搜尋網站的專題找出科學考證的結論:人為的亂砍濫伐森林、無計劃地濫用水源是導致樓蘭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
教師啟發大家結合相關的地理知識談談自己從樓蘭古城的消亡中得到哪些啟示,從而認識到保護環境、合理開發資源、科學治理的重要性,喚起人們對環境的憂患意識。
四年級語文下冊《絲綢之路》教案設計 篇2
【學習目標】
1.了解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班超經營西域等基本史實。
2.閱讀、查找知識點,提高歸納與總結的能力;探究絲綢之路的作用,培養分析和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將歷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時空去認識和思考,培養跨學科的綜合思維能力。
3.學習張騫、班超報效祖國,不屈不撓,勇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認識到絲綢之路是中國的驕傲,培養青年人熱愛西部熱土,關注西部開發,獻身西部建設的歷史責任感。
【重難點】
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The silkroad)
難點:如何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學法指導】
1、結合學案上的自主學習,快速閱讀教材全文,并將答案寫在導學案上。
2、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合作探究問題。
3、根據課前準備、學習狀態、鞏固情況進行小組評價。
【導學問題】
(一)自主學習
(15分鐘,快速閱讀教材全文,獨立完成下列問題,完不成的作好標志)
一、對內關系
1.西域的地理位置:
兩漢時期,人們把甘肅和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
2.出使西域:
朝代使節時間目的意義
3.管轄西域:
時間機構職能意義
二、對外關系
1.陸上“絲綢之路”:←←←←長安。
2.海上“絲綢之路”:廣東沿海→→→→、。
3.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甘英到達了;166年,安敦王朝的使臣來到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次直接交往。
(二)合作探究(15分鐘,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完成下列問題)
我的問題:。
老師的問題:
1.兩漢經營西域,“絲綢之路”溝通中西,張騫和班超起了重要作用。你從張騫和班超這兩個人物身上學到哪些優秀的品質?
2、近年來,聯合國發起“絲綢之路研究計劃”,今天的絲綢之路,是開放之路,是奮進之路,是通向美好未來的光明之路。請閱讀下列材料并思考:
材料一: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并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后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西方學者眼中的絲綢之路
材料二: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維基百科
材料三:1990年9月新亞歐大陸橋(又稱第二亞歐大陸橋)全線貫通,東到連云港,西到荷蘭鹿特丹。由于所經路線很大一部分是經原“絲綢之路”,所以人們又稱作現代“絲綢之路”。
議一議:
(1)絲綢之路的開辟,對漢代社會有什么影響?這條中西通道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有什么價值和作用?
(2)如今,在絲綢之路的古道上我國正掀起一場西部大開發的熱潮,到西部去、支援西部建設已經成為時代的也主題。作為有志青年的你將有何打算呢?
3.請結合教材閱讀和問題1、2的探究,你認為張騫通西域對兩漢的對內關系和對外關系產生了怎樣的深刻影響?
四年級語文下冊《絲綢之路》教案設計 篇3
一、理解課題
1、學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
2、教師指點:
(1)出示絲綢之路所經路線。(課件出示)
( 長安,也就是現在的西安,是當時漢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們的首都北京。當時各地絲綢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長安以后,組成商隊,穿過河西走廊,到達敦煌。之后分南北兩路,北路從玉門關出發(春風不度玉門關),經過西域、中亞,到達西亞和歐洲;南路從陽關出發(西出陽關無故人),同樣經過西域、中亞,到達羅馬和阿拉伯國家,再到歐洲;南路的另一路則是到達印度。《西游記》中唐僧西天取經走的就是南道中的這條道路。)
(2)介紹絲綢之路。(書本第9頁資料袋)
二、讀懂閱讀提示,明確閱讀要求
1、自讀閱讀提示,看看學習這篇文章有幾個方面的要求。
2、交流。閱讀提示中共有3個要求。(課件出示)
(1)讀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些內容。
(2)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3)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和同學交流。
三、檢查字詞預習情況(字詞見資料匯總1“識字教學”)
1、抽讀生字組成的詞語(無拼音時)
2、抽讀生字組成的詞語(有拼音時)
3、難寫字指導(根據預習時抄寫情況)
3、抽讀詞語盤點中詞語
5、抽讀補充詞語
6、出示文中多音字詞語及句子。
7、理解部分詞語意思(大部分放到段落學習中理解)
四、理清思路,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檢查預習中分段情況)
1、初步說說文章大意(圍繞課題選擇了哪些材料)(完成閱讀提示1問題)
(1)大致說。
(看見石雕引起遐想 故事 歷史意義 回到群雕)
(2)教師指點(課件出示)
絲綢之路巨型石雕(古樸典雅),引起人們(遐想):公元前(115)年,(中國使者)和(安息國將軍)在安息邊境(互贈禮品);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經貿往來)、(文化繁榮)。兩千年后的今天,每當人們凝望絲綢之路,還會引起(遐想)。
2、交流預習中的分段。(理清思路,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課件出示)
教師指點(段意是初步的,可用小標題,完整段意放到具體學習中再概括)
第一段(1):絲綢之路巨型石雕古樸典雅,引起人們遐想
第二段(2—12):中國使者和安息國將軍在安息邊境互贈禮品。
第三段(13):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經貿往來、文化繁榮。
第四段(14):兩千年后的今天,每當人們凝望絲綢之路,還會引起遐想。
五、完成閱讀提示2問題。(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1、默讀課文,思考:讀了本文,你體會到了什么?
2、學生自由說。
3、引導學生討論:讀了本文,你覺得“絲綢之路”是一條怎么樣的路?找到全文的中心句。
4、教師在學生討論基礎上概括。
(1)中心句: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2)“偉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課件出示)
東西方友誼交流之路
絲綢之路 東西方經濟交流之路
東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六、深入讀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誼之路”。(學習第2段)
(1)抽讀讀課文描寫大漢國和安息國使節見面的部分,思考:兩國人民友誼體現在什么地方?
(2)交流。
(3)教師指點:
①按事情發展順序列出提綱,
迎候——出現——列隊、奏樂——問候——互贈物品——表演魔術
②讀一讀,說說感受到什么(隆重、熱情)(感受彼此間友誼。)
③小結:有感情地讀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④理解“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中國使者的這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這條路將遠隔千里的中國與安息國聯系在了一起,使兩國人民友好往來,互贈禮品,進行經濟、貿易與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國使者才由衷地感嘆這是一條“偉大的路”。)
2、感受經濟(科技)之路。(學習13段)
(1)絲綢之路是偉大之路,除了因為這是一條友誼之路,還因為這是一條經濟之路、科技之路。
(2)讀課文第13自然段。
(3)為什么說這是一條經濟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
(5)有感情地朗讀。
3、感受文化之路。
(1)絲綢之路的偉大還體現在它是一條文化之路。
(2)齊讀“我國音樂、舞蹈、繪畫,由于吸收外來文化的長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3)你是怎樣理解這一句的?
(4)小結:再次有感情地再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七、學習首尾段
1、有感情朗讀首尾段,再次感受絲綢之路的偉大。
2、學習寫作方法
(首尾呼應)
八、總結升華,領會現代意義
1、作者寫這篇文章目的是什么?
(說明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這是一條偉大的路。)
2、領會現代意義
(絲綢之路對現代西部人的一種感召力──西部大開發。)
九、布置作業
1、結合課文上所講的內容,說說“為什么絲綢之路是一條偉大的路”。
2、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和同學交流。
3、練習紙部分作業。
四年級語文下冊《絲綢之路》教案設計 篇4
教材分析:
《絲綢之路》這篇課文先以一個小故事點出了中國絲綢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接著講了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歷盡千辛萬苦,獻出了畢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開辟絲綢之路的歷史過程;最后點明了絲綢之路發揮的巨大作用――“它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我在教學中讓學生以一位導游的身份介紹絲綢之路、交流資料等,以此來創設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人人參與,讓學生在有效的參與中自主閱讀,不斷探究;在感興趣的具體語言實踐活動中,感受課文意境、積累課文語言。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要求會寫、會認的16個生字。
3.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及其開辟的意義,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4.運用“金鑰匙”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復述課文。
5.通過反復讀文,體會過渡段的作用,并學習運用這一寫法。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張騫與絲綢之路》資料。
2.學生搜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故事、常識性知識等)。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引入新課。
1.板書課題并提問:讀了課題你有哪些疑問?
(什么是絲綢之路?那是一條怎樣的路?圍繞絲綢之路發生過哪些故事?……)
2.交流有關絲綢之路資料。知道有關絲綢之路的哪些知識?請拿出來我們做一交流。
(1)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交流,各組互相補充,教師隨機給予評價,對認真搜集資料的學生給予鼓勵。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解決。
2.讀后交流: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檢查學生讀文情況。指名逐自然段朗讀:要求字音準確、聲音洪亮。(其余學生認真傾聽,聽后根據要求評議。)
三、感悟課文內容,積累課文語言。
(一)學習第1、2自然段:
1.學生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從這兩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體會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隨機指導學生明確以下問題:
(1)中國的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國人把中國稱之為“絲綢之國”;
(3)從“目瞪口呆”、“贊不絕口”等人們的神態表情中能體會到中國的絲綢是多么的絢麗奪目,使人驚訝、贊嘆……
(4)齊讀這兩個自然段,再次體會我國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學習3―7自然段:
1.默讀課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問題:張騫在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你從哪兒能體會到?
2.學習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指導朗讀,并且讓學生明確以下內容:
(1)從“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和飛機……”能看出張騫開辟絲綢之路困難重重;
(2)從“日夜兼程”能體會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從“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語句中,體會到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愛國情懷。
(4)從“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系以及對漢朝的態度”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也收獲頗豐。
4.指導學生認識過渡段并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自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話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聯系緊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聯系的緊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話是疑問句“中國絲綢究竟是怎樣運到歐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話回答并解釋了這個問題。
(3)設計提問: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話講了什么?和下面幾個自然段有什么關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話點出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后面幾個自然段則講了開辟的過程。
教師小結: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開辟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辟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講的是上面一個自然段的內容,后半部分則和下面自然段的內容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橋,把前后的自然段連接了起來,所以我們說過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啟下。
(5)齊讀3―5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三)學習第8自然段:
1、默讀第八自然段并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請用――畫下來。
2、全班交流:絲綢之路的作用――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紐帶。
3、齊讀這一自然段,再次明確絲綢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華。
教師出示資料《張騫與絲綢之路》。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張騫是位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雖然沒有完成聯絡大月氏打擊匈奴的使命,但獲得了有關西域各國的地理、物產、軍事的情況,了解了匈奴的許多內情讓漢武帝知道和中亞、西亞各國如何打交道。正因為如此,在后來的戰事中張騫才能以他對匈奴的廣博知識節節獲勝……)
五、復述課文。
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是張騫這位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用他畢生的精力,經歷了千辛萬苦,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象一座友誼的橋梁,使中、西亞各國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國的驕傲,作為一名甘肅人,我們更應該感到自豪,因為甘肅的武威、酒泉、張掖、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道。現在就讓我們來當一名小導游,給到甘肅旅游的海內外游客介紹這令我們驕傲的絲綢之路。
1.小組內互相練習說。
2.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時提醒學生要抓住關鍵詞句來復述課文。
四年級語文下冊《絲綢之路》教案設計 篇5
■教學內容
1.聽:《絲綢之路》 《中國花鼓》
2.動:集體舞:《唱著跳著走近你》
■教學目標
1. 在《絲綢之路》、《中國花鼓》的欣賞中,初步感受中國民族音樂的風格及其魅力,知道“民族性即世界性”的道理,激發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
2. 通過創編集體舞《唱著跳著走近你》,使學生在載歌載舞中體驗動人的旋律,交流情感、加深友誼。
■教學重點
通過對不同體裁音樂的欣賞,感受音樂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欣賞《中國花鼓》、《絲綢之路》
1.欣賞《中國花鼓》
(1)簡介弗里茨·克萊斯勒
弗里茨·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1875-1962),美籍奧地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生于維也納,四歲學習小提琴,七歲首次公開演出,同年考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十歲時因成績優異得金質獎章。十二歲畢業后進巴黎音樂學院深造。1887年贏得小提琴演奏大獎,曾脫離音樂生活五年,后在莫斯科舉行音樂會。19xx年在倫敦作初次演出,19xx年倫敦愛樂協會授于他貝多芬金質獎。1915-1924年移居美國,廣泛演出,聲譽日隆。二十世紀初多次在世界各地作旅行演奏。
(2)唱一唱《中國花鼓》的主題旋律,并感受其中國音樂特點。
(3)初聽樂曲,根據教材提示的旋律變化,感受樂曲的活潑、熱烈的氣氛。
(4)聽一聽,連一連
(5)復聽,引導學生說說樂曲的演奏形式、主奏樂器、伴奏樂器。
教師小結:
這是具有東方風格的小品曲。作者克萊斯勒對中國的民間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美國西部城市舊金山旅行時,曾欣賞過當地中國移民表演的“華埠音樂”。克萊斯勒有感于中國藝人的演奏, 于是選用了花鼓的前奏創作本曲。一般西洋作曲家在用東方旋律作曲時,總是采用速度徐緩的曲調,亦即東方風格舞曲的“咚、嚓、咚、嚓”的平板。而這首曲子則突破“徐緩平板”的模式,而采用了急速、華麗的細膩旋律,以及快速的節奏,既充分發揮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又描繪了中國民俗中迎神大會上熱鬧、喧囂的歡樂氣氛。克萊斯勒曾在1923年訪問中國,并在上海等大城市舉行了個人演奏會,其主要演奏曲目正是這首《中國花鼓》。
2.欣賞《絲綢之路》
(1)激 情導入 出示絲綢之路的相關風景圖片,配樂介紹:絲綢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被稱為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的蠻荒之路,可是自漢代張騫冒死開拓之后,這條崎嶇荒僻的道路上卻出現了隊隊商旅,悠悠駝鈴。從此,東方的文明古國和西方的許多國家便開始了不絕如縷的聯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 年來發起的“絲綢之路研究計劃”,把絲綢之路意味深長地稱作“對話之路”,當代的中國人稱它為“開放之路”。為什么稱它是“對話之路”“開放之路”呢?今天,我們就沿著這條絲綢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2)初聽,采用電視片段“配樂”的方式進行欣賞。
(3)請學生說說樂曲的情緒、表現的內容、是哪個國家的音樂風格、由何種樂器演奏。
(4)了解作曲家及音樂創作背景
(5)復聽
二、集體舞:《唱著跳著走近你》
1.復習歌曲
2.分小組創編動作,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匯報,總結,選出優秀的動作組合。
三、小結本課,下課。
四年級語文下冊《絲綢之路》教案設計 篇6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激發學生向往古代文明,熱愛祖國西部的情感。
2.認識本課9個生字,積累新詞和優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課時安排
1課時
A案
課前準備
帶著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通過上網或者去圖書館等方式,查詢絲綢之路名稱的由來、歷史變遷或人物故事等相關信息。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出示絲綢之路的相關風景圖片,配樂介紹:絲綢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被稱為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的蠻荒之路,可是自漢代張騫冒死開拓之后,這條崎嶇荒僻的道路上卻出現了隊隊商旅,悠悠駝鈴。從此,東方的文明古國和西方的許多國家便開始了不絕如縷的聯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來發起的“絲綢之路研究計劃”,把絲綢之路意味深長地稱作“對話之路”, 當代的中國人稱它為“開放之路”。為什么稱它是“對話之路”“開放之路”呢?今天,我們就沿著這條絲綢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絲綢之路稱為“對話之路”,當代的中國人稱它為“開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寫的中國使者稱它為什么呢?
2.學生尋讀課文,回答老師的提問。
3.齊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4.進一步激疑:聽了這句話,你有什么想問的嗎?啟發學生多層面追問:為什么說這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一起了?聯系我們的僅僅是一條路嗎?中國使者為什么稱它為“偉大的路呢”?偉大體現在哪里?
5.小組合作討論。要求擺出觀點,層次清晰地羅列事實以證明。
6.鼓勵各小組陳述自己的觀點,教師在和學生的對話中相機梳理思路──友誼之路、商貿之路、文化之路、科學之路……
三、深入讀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誼之路”。
(1)自由讀課文描寫大漢國和安息國使節見面的部分,在原來小組同學發言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掘:兩國人民友誼體現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發。教師在對話中點撥:安息國(今伊朗)方面:迎候之遠──邊境線上;迎候之眾──感受“浩浩蕩蕩”的意思,讀出浩蕩的氣勢,然后引史實以佐證:20000多人;迎候之熱──表情、語言、動作、禮物、節目。大漢國方面:謙遜有禮──沒有盛氣凌人的傲慢;薄禮不薄──史料記載:西方宮廷皇族和貴族以穿絲綢服裝為時尚,絲綢與黃金在當時幾乎等價;羅馬國和安息國交戰,見安息帝國士兵身上穿的絲綢服裝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宛如天神,嚇得不知所措,結果潰不成軍。教師同時注意鼓勵學生不僅要理解正確,而且要讀出人物當時的感情。
(3)小結:一條路,打通了隔膜,增進了了解,加深了友誼,這怎能不是一條偉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2.感受經濟(科技)之路。
(1)絲綢之路是偉大之路,除了因為這是一條友誼之路,還因為這是一條經濟之路、科技之路。
(2)讀課文第十三自然段。
(3)為什么說這是一條經濟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發。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可以向深層探究:為什么說將中國的養蠶、冶鐵等技術帶向國外,將國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帶到中國,就會促進經濟或者科技的發展呢?
(5)有感情地朗讀。
3.感受文化之路。
(1)絲綢之路的偉大還體現在它是一條文化之路。
(2)齊讀“我國音樂、舞蹈、繪畫,由于吸收外來文化的長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3)你是怎樣理解這一句的?(楊貴妃是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說明了這種舞蹈在當時的風行。已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向達先生曾撰有長篇論文《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我們可以從這篇史學名作中,一覽唐代長安的種種胡化景象。)
(4)小結:絲綢之路猶如一條彩帶,將古代亞洲、歐洲、非洲的古文明聯系在了一起,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綿的絲綢之路古道上,遺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跡, 傳達給人們的卻是超越國界和民族差異的精神共鳴,這怎能不是一條偉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讀中國使者的話──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四、總結升華,領會現代意義
1.教師有感情地激疑:望著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望著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對往日商貿繁榮的遐想。同學們,從這些首尾似乎重復的話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2.交流、生發。(絲綢之路對古代經濟、文明的巨大貢獻;深情的民族自豪感;絲綢之路對現代西部人的一種感召力──西部大開發)
3.激情朗讀。
五、作業
1.結合課文上所講的內容,說說“為什么絲綢之路是一條偉大的路”。
2.有條件的,可以開一個“絲綢之路故事會”。
四年級語文下冊《絲綢之路》教案設計 篇7
[設計理念]
《絲綢之路》這篇課文用一個短小的故事引出了絲綢之路的來歷,重點講述了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歷盡了千難萬險,獻出畢生的精力打通了古代中國通往西域的道路,開辟了絲綢之路的艱難過程;之后介紹了絲綢之路的巨大作用——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世界文明發展的紐帶。課文講述的內容年代久遠,因此課前必須讓學生充分了解歷史、地理等背景。課文篇幅很長,上課時不能面面俱到,在設計教案的過程中,我抓住文章的兩大重點: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艱苦過程以及絲綢之路的巨大價值和歷史意義。讓學生反復與文本進行對話,充分地自讀自悟。盡管本課說明性的文字較多,但教學過程中仍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比如設計了對比句、想象、抓重點詞、刪詞加詞等方法讓學生體會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艱難,力求把課上得扎扎實實,讓學生有所得。在訓練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張騫的堅韌、勇氣、智慧、執著和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了解絲綢之路的價值和意義,產生民族自豪感,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詳細教案]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絲綢之路的來歷以及開辟的意義。
2.體會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艱辛,感受他的堅韌、勇氣、智慧、執著和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
3.運用“金鑰匙”中介紹的方法默讀課文,體會并批注。
教學重點 體會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艱苦過程,了解絲綢之路的價值和意義。
教學難點 體會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的艱苦過程。
教學準備
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對絲綢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師: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引入情境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還記得這條路嗎,它東起長安,向西經過漫長的7000多公里,輾轉到達羅馬各地。這7000多公里又是什么樣子呢?看,它長路漫漫;看,它白雪皚皚;看,它黃沙滾滾。讓我們一起喊出它那響亮的名字——絲綢之路。
二、略讀回憶,整體感知
師:想不想再次踏上這千年古道,沿著先人的足跡,去了解那時的故事呢?那就請打開你的語文書,略讀全文,回憶一下課文講了誰的什么事?
師總結:張騫為開辟絲綢之路歷盡千難萬險。
三、自學批注,潛心感悟
你從哪里感受到張騫歷盡了千難萬險呢?請同學們自己從書中找到答案。(打出自學提示:1.生讀自學提示。2.默讀、批注。)
四、同桌交流,查漏補缺
五、班內匯報,文字訓練
(一) 條件艱苦
1.“那時候,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鐵路,沒有汽車和飛機。羅馬位于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隔著茫無邊際的沙漠、冰雪覆蓋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的襲擊”。
(1)生讀、談。
(2)對比:
(3)春風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讓人心驚膽戰?再自己讀一讀。
(4)師生配合讀。
2.“他帶著一百多人出發,渡過黃河,進入浩瀚的沙漠。”
“張騫等人馬不停蹄,專揀人跡罕至的荒原前進。他們忍受著炎熱和干渴的煎熬,穿過沙漠戈壁,翻過帕米爾高原白雪皚皚的山嶺,終于到達了富饒的西域各國。”
(1)想象一下當時惡劣的環境,自己讀讀,體會讓你感觸深的詞語,把它們寫在你的積累本上。
(2)自由讀,談,點紅“煎熬”,觀察煎熬的字形,說說你的理解。
“人跡罕至”、“白雪皚皚”……
(3)齊讀。
(二) 時間長
生:“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雁陣向南方飛去,又從南方飛回,一轉眼,就是第一年過去了。”
師:十一年的光陰,一個人的青春不在,年華已逝。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時間長,而要寫牧草和雁陣呢?
生回答,自由讀。
(三)人為阻撓
“他們依靠太陽和星星辨別方向,日夜兼程,想躲開剽悍的匈奴騎兵。但還是不幸被匈奴騎兵發現了。戰斗中,張騫一行人寡不敵眾,死的死,傷的傷,活下來的都當了俘虜。”
師:很多人再也不能魂歸故里了。(生再讀。)
“張騫被軟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舉一動都受人暗中監視”
師: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誘惑,也受盡了屈辱。(生想象、讀。)
六、再次默讀,感受人物
(一)回到長安
師:張騫克服了千難萬險,歷盡了種種磨難。把我們心中無盡的感慨表達出來吧!”
“公元前126年,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張騫回到了長安。”
在這里加上什么詞,更能表達你的心情?
“公元前126年,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張騫( )回到了長安。”
(二)看錄像《漢武大帝》中的片段。
(三)再次默讀。
師:是什么支撐著他在遙遠的異國他鄉度過了這艱難的十三年?是什么使他手中的漢節不離不棄?不著急回答,讓我們再靜靜地看一看張騫通西域的過程。
師:13年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相貌,摧殘一個人的身心……但張騫始終如一的是什么?(生談。)
僅僅是勇氣、毅力、責任感就可以打通這條絲綢之路嗎?
“張騫學會了匈奴話,和匈奴牧人融洽相處;同時默記地形、道路、牧場、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況。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準備著。”——智慧。
師:莽莽草原,滾滾黃沙,他含辛茹苦十三載。張騫也贏得了世人對他的贊譽(課件)。
七、了解意義,心生自豪
萬里絕域、黃沙背后富饒的絲綢之路就此打開。打通了這條路,到底意義何在,它的價值是什么?從原文中找到,自己讀一讀。
1. 自由讀。
2. 指名讀。
3. 看圖說(課件)。
4. 看短片。
5. 齊讀。
八、總結全文,回到整體
九、課外拓展,激發興趣
歷史上還有許許多多非常著名的道路,里面也有很多動人的故事,比如唐蕃古道就是和文成公主有關的。我們學習的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有海上絲綢之路,課下同學們可以多了解一下。
請同學們在積累本上記下一個,課后去查找資料進行了解。
四年級語文下冊《絲綢之路》教案設計 篇8
責任教師:
學習內容
2《絲綢之路》
學
習
目
標
1、認識9個生字,讀記、理解“矗立、栩栩如生、不計其數、浩浩蕩蕩、五彩繽紛、崇山峻嶺、美輪美奐、遐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西部絲綢之路的燦爛歷史。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3、抓住文章主要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重難點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激發學生了解絲綢之路和西部歷史的興趣。
教學準備
1.學生搜集關于“絲綢之路”的資料。
2.教師制作相關課件。
自
學
提
綱
1.自學生字,理解下列詞語:矗立、栩栩如生、不計其數、崇山峻嶺、美輪美奐、遐想。
2.讀通讀順課文,用四要素(時、地、人、事)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3.“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這句話的含義是( )。為什么說這是一條偉大的路?
檢
測
練
習
1、生強調需要注意的讀音。
重點強調:矗、騫、循
2、交流理解的詞語。
栩栩如生、美輪美奐、遐想、五彩繽紛
3、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討
論
更
正
自學提示3
梳理思路──友誼之路、商貿之路、文化之路、科學之路……
1.感受“友誼之路”。
2.感受經濟(科技)之路。
3.感受文化之路。
練
習
設
計
【字詞薈萃】
1.給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拼音。
綾羅綢緞(línɡ lín) 凹眼(āo wā) 匕首(bǐ bì)
作揖(jī yī) 矗立(chù cù) 繅絲(sāo cáo)
2.把下面的詞語補充完整。
崇( )( )嶺 ( )( )如生 五彩( )( )
不計( )( ) 豐富( )( ) 美輪( )( )
3.多音字組詞。
( ) ( )
載 薄
( ) ( )
【句段集錦】
仔細讀下面的句子,回答問題:
望著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1)巨型石雕矗立在 ,這里是漢代古都 ,也是絲綢之路
的起點。
(2)用“ ”畫出句子中有關聯想的內容。
(3)這句話與課文的尾句“ ”相呼應,使文章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課文鏈接】
1.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商貿往來,中國將 帶向中亞、西亞和歐洲,如養蠶、繅絲、 、 、 、灌溉等;將西域的食品帶到中國,如葡萄、 、 、 、 、芝麻、無花果等,還將犀牛、 、良馬等動物也帶回中國;中國的 、 、繪畫、雕刻也吸收了外來文化的長處。
2.你覺得本課在寫法上有哪些特點?
【課外延伸】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問題。
古代絲綢之路
古老的絲綢之路連接著世界的東方與西方,孕育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這里有令后世驚嘆的東西方藝術珍寶,凝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發明創造,異彩紛呈、撲朔迷離的古文字,給后世留下了一個個難解的謎團,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發掘。
絲綢之路猶如一條彩帶,將古代亞洲、歐洲、非洲的古文明聯系在了一起,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綿的絲綢之路古道上,遺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跡,舉世聞名的敦煌,神秘的樓蘭古國,靜靜地矗立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傳達給人們的卻是超越國界和民族差異的精神共鳴。
絲綢之路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了,她的魅力是永恒的。今天,古老的絲綢之路沿線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跡、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風土人情仍然吸引著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它是一條無盡的歷史長廊,一頭系著漢唐盛世,一頭連著西方文明;一頭系著古長安,一頭連著遙遠的波斯灣。
(1)根據短文內容填空。
1 絲綢之路已有 年的歷史,它的起點是 ,終點是 。
2 “絲綢之路猶如一條 ,將古代亞洲、 、 的古文明聯系在一起,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在這個句子中,作者把 比作 ,從中你體會到 。
(2)文中有不少成語,請摘抄下來。
( )( )
( )( )
(3)用“ ”劃出這篇短文的中心句。
作業布置
1.向父母講述兩國信使交流的故事。
2.片斷寫作練習:我眼中的絲綢之路。
教后反思
四年級語文下冊《絲綢之路》教案設計 篇9
【教材簡析】
《絲綢之路》是走進西部系列教材中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以獨特的視角,生動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往來的、溝通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體現了絲綢之路在中西方國家的經濟、貿易、文化的偉大的歷史意義。
整篇文章結構清晰,語言生動,敘述情節具體,容易激起讀者對西部繁榮歷史的遐想。作者首先描寫了矗立在陜西西安市的“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群雕遐想到兩千多年前的情形,由點及面由情入理,然后重點描寫了漢代張騫的副使與安息國將軍在邊境上互贈禮品的場面。展現了兩國不同的禮節、文化及經濟發展。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一是讓學生了解絲綢之路對歷史上東西方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和增進各國人民間友誼所作的重大貢獻;二是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敘述順序和表達特點。三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提高獨立閱讀課文的能力。
路的歷史作用,感受場景描寫的具體可感,感受文章四字詞語的清新自然。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讀讀記記“矗立、戎裝、守侯、鴕鳥、匕首、貿易、芝麻”等詞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抓住主要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燦爛歷史,體會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發學生了解西部歷史的興趣,交流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設計理念】
這是一篇自學文章,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突出自主學習的獨立性,是獨立閱讀文章所要達到的訓練目的,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平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收集資料,一方面提高學生的查閱課外資料的本領,另一方面,也鍛煉學生的動手整理能力。本節課的教學,應該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開,學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絲綢之路,由抽象變具體,在通過對文章的理解,進一步完成學習內容。
本文語言生動,史實與想象互相印證,敘述與明理相得益彰,要結合課文適時指導朗讀。搭建資料平臺,創設自主空間,感悟文章所寫,激發熱愛之情,可以作為本課的教學設計線索。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體會絲綢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達方法,激發了解絲綢之路和西部歷史的興趣。
【教學難點】
1、學習過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應的寫作手法。
2、激發學生熱愛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張騫與絲綢之路》資料。
2、學生搜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引入新課
1、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你們知道了有關絲綢之路的哪些知識?請拿出來我們做以交流。
⑴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⑵全班交流,各組互相補充,教師隨機給予評價,并對認真搜集資料的學生給予鼓勵。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張騫與絲綢之路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是聯系歐亞兩洲的一條交通大道。
2、這篇文章的題目《絲綢之路》,那么看了這個文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呢?
預測:
⑴什么是絲綢之路?
⑵那是一條怎樣的路?
⑶圍繞絲綢之路發生過哪些故事?
(課外與課內結合,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問題。這些都體現了新課程的要求。)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想,此時同學們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絲綢之路上看看,好,現在我們就一同進入課文之中。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張騫與絲綢之路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是聯系歐亞兩洲的一條交通大道,這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供感性的認識。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1、自讀課文,要求: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解決。
2、讀后交流:
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寫了陜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闡明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最后遐想不同兩國互贈禮品的友好場面。)
三、感悟課文,積累語言
1、學習第1自然段:
⑴學生默讀課文第1自然段,思考:
你從這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體會到什么?
⑵全班交流:
①絲綢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門外。
②由這幅巨雕,聯想到當年絲綢之路的商旅不絕的場面。
③抓住精神飽滿、栩栩如生、滿載貨物、商旅不絕等詞語想象當年絲綢之路的絡繹繁華的場面。
④指名讀這一自然段。
2、學習2~13自然段:
⑴默讀課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問題:
作者在遐想古絲綢之路上與安息國互贈禮品的那一幕,你感受到了什么?絲綢之路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從哪里感受到的,劃一劃,讀一讀。
⑵學生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⑶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指導朗讀,并且讓學生明確以下內容:
①從“不計其數”“浩浩蕩蕩”“夾道歡迎”“一片歡騰”等詞中,體會安息國歡迎場面的隆重。
②從兩國使者的互贈禮品的場面描寫,體現了這條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來之路。也體現了這是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之路。
③張騫的兩次出使西域,奠定了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使他們能夠互通有無,贊揚了絲綢之路,真是一條偉大的路。
(通過這一部分的教學,要讓學生想象到絲綢之路的熱鬧與繁華的場面,感受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⑷指導學生朗讀這一部分內容,邊讀邊想象當時那種熱鬧繁華的場景。體會絲綢之路的偉大意義。
⑸同學們在課前收集資料的時候,已經了解到張騫在開發絲綢之路是歷盡了千辛萬苦,但可以說他創造的是一條偉大的路,那么,此時的你,面對這偉大的創舉,最想說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學交流一下,并說出來。
3、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
讀最后一個自然段,體會省略的內容會是什么?
這不盡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來想象一下,說一說,并寫下來。
四、體會寫法感讀課文
1、讀讀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你體會到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在體會一下文章的首尾與中間一部分的聯系。
3、再一次品讀全篇,感受絲綢之路的偉大歷史意義。
五、師生總結,明確文章主旨
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是張騫這位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用他畢生的精力,經歷了千辛萬苦,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是一座友誼的橋梁,使中、西亞各國人民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國的驕傲。
六、置留作業,激起熱愛西部之情
絲綢之路給我國的經濟帶來許多好處,也是中國人的驕傲,回家問問爸爸、媽媽,他們對絲綢之路了解多少,把他們不知道的講一講,他們會夸獎你的。
七、練習設計
四年級語文下冊《絲綢之路》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矗 凹”等七個字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說出這條路被稱為“絲綢之路”的原因,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讓學生采用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學會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從網上查閱關于絲綢之路的其他知識,能用簡潔的話介紹,從而培養他們的信息素養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
絲綢之路的價值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掛圖
學生準備: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導語:有一條路,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羅馬。這條路,承載了無數的駱駝與商旅;這條路,傳播了東方的古老文化;這條路,傳承了東西方的友誼與文明。它是東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讓我們一起隨著一座古樸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時空的阻隔,一起走近──絲綢之路。
2.齊讀課題。
3.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學生自由提問,板書比較主要的問題。如:為什么稱作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有什么價值或意義?對于比較簡單的問題可由學生互相解答)
4.帶著同學們的問題,讀一讀課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檢查預習情況
1.選擇一種你最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你特別喜歡的地方,或者讀得不太通順的地方多讀一讀。
2.和同學交流一下你最喜歡的部分,讀給他聽一聽,如果能說說理由,就更好了。
三、閱讀課文,交流體會
(一)體會絲綢之路東西方物質文化交流的價值。
1.出示句子:“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
2.讀讀這個句子,你體會到了什么?
3.你是怎樣理解“聯系”這一詞語的。文中描寫“我們”是怎樣“聯系”的?
4.再讀文章,用筆勾一勾你認為有價值的地方。
5.集體交流
(預設:學生會找出中國使者和安息國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國使者為安息國帶去了“綾羅綢緞”,而安息國則將自已國家的”駝鳥蛋”,以及特色文化“魔術”、“雜技”等獻給了中國。如果個人學生沒有找到,可以再討論)
(二)體會絲綢之路在東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國與中國在進行交流的時候,兩國人民都是怎樣的心情呢?小組內進行分角色朗讀,注意模仿一些動作與表情,體會一下兩國人民的心情。
2.小組匯報表演,再讀文章。
3.通過分角色朗讀,你體會到了兩國人民怎樣的心情?學生充分交流。
(預設:學生通過文章對兩國人民一些動作表情的描寫,例如:安息國臣民等待時的“浩浩蕩蕩的大軍在邊境迎候”,剛出現駱駝隊時人們的“歡呼”“奏樂”“歡騰”。中國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滿面笑容”;安息國將軍的“翻身下馬”“高興得連連點頭”等地方可以看出兩國的友好與融洽。)
4.引讀:這一場景的實現,多虧了一條道路呀!──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
(三)結合資料,深入理解
1.其實,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一幕,只是通過絲綢之路發生的一個小小的故事。這樣的故事還有好多好多。你還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資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組內搜集到的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3.老師也有一個小小的資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執政官愷撒,穿著中國絲袍進入劇場,轟動一時,從而,出現了中國的絲綢熱效應。從此以后羅馬城內的豪華市區,就設有專售中國絲綢的店鋪。而當時中國的絲綢,全部都是經過這一條道路進入羅馬城內的,而這絲綢之路的開辟者就是的──張騫。
4.齊讀課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體會?
6.再讀13自然段。
7.回答課前兩個問題
(1)為什么稱作絲綢之路?
因為在這條道路上,主要的貿易物品是絲綢。
(2)絲綢之路有什么價值或意義?
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時板書。
四、小結
古代的絲綢貿易,駱駝與商旅的情形,我們沒有機會再看到。而現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門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給我們講述著絲綢之路上那古老而美麗的故事。(出示掛圖)讓我們再來看看這一幕古老的風景,重溫那動人的一幕幕。齊讀第一自然段與最后一自然段。
板書
絲綢之路
{東西方友誼交流之路
東西方經濟交流之路
東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四年級語文下冊《絲綢之路》教案設計 篇11
一、導入新課,提出學習目標:
2.師生共同確定學習目標:
(1)認識“矗凹”等九個生字,理解相關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絲綢之路的偉大意義。
(3)畫出感受深的句子,寫出自己的體會。
(4)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展示學習成果。
二、自主探究,展示學習成果。
要求:
1、小組內按學困生——中等生——優等生的順序進行展示。
2、別人展示時,其他同學要學會傾聽,并做好點評。
(一)基礎知識展示:(在小組內個人展示)
生1:我積累的詞語有“栩栩如生、天高氣爽、不計其數、浩浩蕩蕩、五彩繽紛、崇山峻嶺、豐富多彩、美輪美奐”。我知道“栩栩如生”的意思是形容藝術形象非常生動逼真,像活的一樣。文中指絲綢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駱駝與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飽滿,姿態各異,非常生動逼真。
生2:我知道“浩浩蕩蕩”的意思是:水勢廣大的樣子,形容聲勢壯闊廣大。文中指迎候中國使節的安息國兵馬不計其數,顯得極有聲勢。萬余大軍,邊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國對中國來使的重視與尊重。
生3:我知道“五彩繽紛”的意思是:顏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國贈送的綾羅綢緞五顏六色,令人眼花繚亂。綾羅綢緞均為絲織品。絲綢之路的商品,以中國絲綢為主,在古代的中亞、西亞以至非洲、歐洲都被視為珍品。公元前4世紀,希臘人克特西阿斯就稱中國為“塞勒斯”,意即絲國。公元3世紀的一位羅馬作家說:絲國人制造寶貴的花綢,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樣美,它的質料像蛛絲一樣纖細。我能用“五彩繽紛”說句話……
生4:我知道“崇山峻嶺”的意思是:高大陡峭的山嶺。絲綢之路橫貫歐亞,所經之地,有白雪皚皚的崇山峻嶺,有一望無垠的大漠荒野和鹽堿沼澤。文中用此詞意在說明路途遙遠。我能用“崇山峻嶺”造句……
生5:我知道“美輪美奐”的意思是:輪,高大;奐,眾多。形容房屋高大華麗。文中用來形容我國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等藝術,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長處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精美絕倫。
生6:“遐想”:指漫無邊際地想象。
生7:我會把課文第一段讀熟,我來讀給大家聽……
生8:我最喜歡的段落是第3段,我來讀給大家聽。……
……
(二)、學文悟情展示(可以個人展示,也可以以小組的形式向全班展示):
生1:我讀了“望著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這句話體會到:絲綢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陜西省西安市玉祥門外,這里正是漢代古都長安,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這座群雕是歷史的濃縮,是昔日繁華的見證。所以作者站在這里,“仿佛看到”“仿佛聽到”,自然而然地遙想起絲綢之路兩千年前輝煌的歷史。這也是作者寫作此文的動機觸點。
生2:這句還與課文的尾句“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每當人們凝望‘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無不引起對往日商貿、文化繁榮的遐想……”相呼應,使結構完整,渾然一體。
生3:中國使者拱手致謝,高興地說:“沒想到,一條道路將遠隔千里的我們聯系在了一起,這真是一條偉大的路呀!”
生4:中國使者的這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這條路將遠隔千里的中國與安息國聯系在了一起,使兩國人民友好往來,互贈禮品,進行經濟、貿易與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國使者才由衷地感嘆這是一條“偉大的路”。
生5:我們想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向大家展示: ……
生6:安息國臣民等待時的“浩浩蕩蕩的大軍在邊境迎候”,剛出現駱駝隊時人們的“歡呼”“奏樂”“歡騰”。中國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滿面笑容”;安息國將軍的“翻身下馬”“高興得連連點頭”等,可以看出兩國的友好與融洽。
(三)個性化展示:
1.交流小組內搜集到的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
2.介紹張騫、班超、玄奘與絲綢之路。
3.什么是“絲綢之路”。
4、讀后感。
5、小練筆。
三、|激發知識沖突:
(1)為什么稱作絲綢之路?
(2)絲綢之路有什么價值或意義?
(3)再讀全文,談感受。
四、知識拓展延伸:
1、絲綢之路與中西交通
2、絲綢之路與中西貿易
五、作業布置:
1.結合課文上所講的內容,說說“為什么絲綢之路是一條偉大的路”。
2.準備開一個“絲綢之路故事會”。
板書
東西方友誼交流之路
絲綢之路 東西方經濟交流之路
東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課堂練習】
1、請你仿寫文中這樣的詞語:
如栩栩如生 ( ) ( ) ( ) ( )
( ) ( ) ( ) ( ) ( )
2、望著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仿佛聽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⑴ 畫出句子中的有關聯想的內容。用______標出。
⑵ 摹寫句子:
望著高高的五星紅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業安排】
如果你是導游,你能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絲綢之路嗎?現在你就帶著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們介紹一下。把你的導游詞寫下來。
四年級語文下冊《絲綢之路》教案設計 篇12
課程標準:
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收集從西域傳來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與中原經濟文化交流的史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通過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頻繁經濟文化交流的事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學方法和手段:多媒體教學、學生自主性探究學習、教師指導點評。
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