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 五年級上冊》第92~94頁。
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實例,經歷綜合運用知識解決與圓有關的組合圖形面積的過程。2、通過動手操作、交流、發現等活動,了解圓環面積的特點,經歷探索求圓環面積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交流能力。
3、會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能根據各種圖形的特征和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
4、通過學習,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獲得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圓環面積的計算。
教學難點:掌握求簡單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實物投影、紙卡片、正方形彩紙、剪刀。
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猜面積公式。
師: 同學們,前面我們都學過哪些平面圖形?我這里有求它們面積公式的卡片,卡片上有漂亮的小動物圖案,誰猜對了就送給誰。
生:爭先恐后猜公式卡片。
師:大家表現真踴躍,可是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并不是只求這些基本圖形的面積。還會遇到求它們組合圖形的面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研究“組合圖形的面積”(板書)
(評析:通過猜公式這個小活動,一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并且注重全員參與。二是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顧,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修改意見:這個環節雖然達到復習舊知的目的,可是總是覺得有些欠缺,畢竟本節課要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學生看到組合圖形后應該知道都由哪些圖形組合而成。所以我將這個環節修改成,“創設情景,學習新知”。用大屏幕投放一組學生喜歡的實物圖片,圖片由不同的平面圖形組合成,像長方形和三角形組成的小木屋、長方形和半圓組成的操場、圓組成的花壇、半圓和長方形組成的涵洞等,學生欣賞后說出它們都由哪些圖形組合而成,這樣學生不僅僅是在欣賞圖片,更主要的是感悟到生活中處處存在著圖形,圖形的組合更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大大激發了學生對組合圖形學習的興趣,也為新知面積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自主探究,尋找計算公式。
師:老師這里有一張卡片,你們認識它是什么圖形嗎?
生:它是圓環。
師:生活中你們在哪還發現過圓環?
生:光盤
生:螺絲墊
生:公園的甬路
......
師:真棒,你們知道的還真多,那么你們想不想自己親手剪一個圓環呢?
生:想
師:那就拿出學具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剪一個圓環吧。
生動手操作
師:誰愿意把你的勞動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生:我用圓規畫兩個同心圓,先剪外面的大圓再剪掉里面的小圓就得到了一個圓環。
生:我將正方形的彩紙對折再對折就找到圓心,然后用圓規在紙上畫兩條弧線,剪去小弧線再剪大弧線,就得到了一個圓環。
生: ......
師:真不錯,有這么多方法。根據同學們的動手操作,能不能找到求圓環面積的方法呢?
生:大圓面積去掉小圓面積。
板書:圓環的面積=大圓面積-小圓面積
師:真了不起!下面就用你們得出的公式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吧。
(評析:在這個環節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新課標中三維目標的培養 ,特別是過程與方法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交流等手段,來自主探究圓環面積的計算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讓每個學生都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