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找會用——五年級(上冊)“找規律”備課思路
有人說“問題是數學的核心,規律是數學的靈魂”,仔細品味,這句話有道理;還有人說,教學和訓練是培養學生發現規律能力的兩個重要途徑,實踐證明,這途徑走得通。蘇教版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材第二學段各冊“找規律”單元為培養學生發現規律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載體。怎樣組織這些單元的教學,本文以五年級(上冊)“找規律”為例,說一些把握教材和備課的思路,僅供參考。
明確教學目標、抓準教學重點是備課的第一要點。《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第一、二學段的具體目標中明確提出“發現給定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探求給定事物中隱含的規律或變化趨勢”。顯而易見,“發現”和“探求”規律是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之一。
本刊于2005年第9期曾發表專訪教材主編王林先生關于第二學段內容介紹一文,王林先生在文中明確指出:“找規律”單元的重點在“找”上,而不是規律的“應用”,不是做競賽題。通過增加找規律的機會和活動,讓學生不斷拓寬獲取數學知識的渠道,感受數學思考的合理性,激發找規律的興趣,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細讀王林先生的這段話,結合教材可以明確,教學本單元的兩個主要目標應該是:(1)使學生結合實例學會“找”(發現和探求)到一些簡單周期現象中的規律;(2) 使學生會用畫圖、計算等方法解決有關的簡單周期問題。
本單元有兩道例題。例1,教材呈現按規律擺放著的盆花、彩燈、彩旗場景圖,先要求學生分別說說它們是按什么順序擺放的,找到它們擺放的規律,然后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盆花、彩燈或彩旗各是什么顏色。例2,教材呈現按規律排列著的灰兔和白兔跳高的情景,先要求學生找到它們排列的規律,即3只兔子為一組,每組按1只灰兔、2只白兔的順序排列,然后在已知兔子總數的情況下讓學生計算灰兔、白兔各有多少只。根據目標分析例題,可知例1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歷找到規律的過程,體會畫圖、計算等解決問題的方法。具體地說,就是讓學生結合例題,經歷怎樣找(觀察或操作),用什么方法找(看一看、畫一畫、圈一圈或擺一擺學具等),找到的是什么規律(2盆一組,每組按1盆藍花、1盆紅花順序排列或2盆一組,單數盆擺藍花、雙數盆擺紅花)。在找到規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用規律解決具體的問題,即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顏色的花?可以用畫一畫的方法,可以用單雙數列舉的方法,可以用計算的方法等。這里既要讓學生體會到解決這個具體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又要讓學生體悟到計算方法抓住了這類問題的本質,雖比較抽象,但具有簡便、實用的特點,初步了解算式中一些數據如何確定,表示什么。教學例2,同樣可分兩個層次進行。第一個層次:像例1一樣可通過認真觀察、圈一圈等方法找到規律;第二個層次: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這里應重點引導學生采用計算的方法解題。算式中出現一些數據,如3、6、2、1,要讓學生知道它們是怎樣來的,分別表示什么。
明確教學目標、抓準教學重點是前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好教學方法,設計好教學過程是關鍵。本單元設計教學過程時,教師一要注意讓學生自己經歷“找”規律的過程,切勿以教師過多的提示或同伴的回答代替自己的“找”;二要注意讓他們交流,在交流中檢驗自己“找”的方法是否合適,找到的規律對不對,知道還可以用什么方法“找”,體會“找”法的多樣性;三要注意引導他們反思、歸納,體會怎樣找規律,怎樣根據規律用操作或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在找規律、用規律,特別是用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中應注意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