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法》教學案例及反思
【問題提出】:
我們蘇教版的這套數學教材,非常注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分學段安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如四年級有用列表法整理信息、用畫直觀圖解決面積計算的問題以及用畫線段圖解決相遇問題,五年級有“一一列舉”的策略和“倒多來推想”的策略等,六年級有替換法、假設法以及轉化策略等。這些策略對學生解決問題起了很重要的指導作用,啟發了學生的思維,拓寬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但是,學生通過學習,能不能把這些書本上的策略真正地變成自己的策略,并能在需要時及時利用呢?我認為,關鍵在于教學這些策略的過程中,一定要使學生體會策略,理解策略,感受到策略的實用價值才行。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執教了五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法》這一課時。
【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旨在用一一列舉的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一一列舉,即把事情發生的各種可能逐個羅列,并用某種形式進行整理,從而得到問題的答案。生活中有許多實際問題,列式計算往往比較困難。如果聯系生活經驗,用一一列舉的方法能比較容易地得到解決。因此,一一列舉是解決問題的常用策略之一。而且在一一列舉的時候要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對發展思維也很有價值。
首先,例1的教學,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突破重難點。
1、結合情境,感性操作。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認知沖突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源泉.也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興奮劑。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往往能引起認知沖突。在教學中,我向學生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引發他們的思考。 “如果你是王大叔,會選擇哪一種圍法?為什么?觀察表格你有什么發現”等富有思考性的問題,具有挑戰性,牢牢抓住了學生,使他們的思維不斷深入。不論學生是采用擺小棒還是填表,其實學生的頭腦中都要先想到長+寬=9,為了緩解學生思維的難度,在教學例題時,我先幫助學生分析題意,避免了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盲目性,有利于學生利用形象思維發展抽象思維。
2、反思操作,理性思考。
動手操作我分四步進行:首先,通過擺一擺,讓學生感受到擺小棒費時、費力、易遺漏,擺的不全面;接著,引發“一一列舉”的欲望。學生擺好小棒后,知道有四中不同的圍法,然后讓學生在擺小棒的基礎上,有序的填表,這樣做是對操作的升華。然后,觀察表格,提問:如果你是王大叔,你會才用哪種策略。引出,采用面積大的羊圈,從書本又走向生活。最后,計算出四個長方形的面積,讓學生觀察,發現規律,即,周長不變,長和寬相差的越大,它的面積就越小;反之,長和寬相差的越小,面積就越大。
3、回顧過程,形成策略,適當提升。
通過提問“用一一列舉的策略有什么好處?”讓學生知道,一一列舉可以不重復、不遺漏,從而提升認識,體會列舉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并逐漸掌握這種策略。這樣,策略應問題解決的需要而由學生自然生成,當他們以后再面臨類似問題時,策略的應用便會是自發的、能動的、自如的,是有意識的積極行為。
在這節課執教后,與同事研討后,我覺得,我存在以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