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2
這句詩出自宋朝詩人( )的《 》,在詩人眼中,鄉愁猶如( ),讀著這首詩,我仿佛看到了( )。
5、向大家推薦表達思鄉情感的詩詞或歌曲。
〖教學建議〗
一、加強自讀自悟
學生應該是積累了一些表達思鄉懷親的詩詞,要善于利用學生的積累,然后引入新課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先通過自讀自解,整體把握詩意。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理解的盲點,適當點撥,使學生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
二、加強對比閱讀
三首古詩詞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的方法各異,《泊船瓜洲》是寫景抒情,《秋思》則是敘事抒情,《長相思》則融寫景與敘事于一體,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這個特點,可以在初讀課文,理解內容之后,把三首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在體會相同感情的同時,感受語言的各自特點,揣摩表達方法的不同。
也可以按順序一首一首地進行教學,可以第一首詩為例,學習理解詩的大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二、三首詩則放手讓學生自學,通過交流來理解詩意,通過討論和教師的點撥來比較寫法,通過誦讀來積累語言。
在古詩教學過程中,也可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古詩與現代詩對比閱讀,詩與詞對比閱讀,如學了《泊船瓜洲》后,適時補充閱讀現代詩《鄉愁》,引導學生朗讀發現異同點;學習《秋思》和《長相思》時,則讓學生對比閱讀詩與詞的不同風格特點,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將“讀”貫穿始終
“讀中求解,讀中求悟”,因此,在理解詩意前,應引導學生讀準、讀通詩句,讀出節奏感,再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通過想象讀、看畫面讀、換位思考讀等形式讀出詩詞蘊含的獨特情感,達到與詩人情感共鳴的目的。
四、做好積累與運用
可以引導學生課外搜集誦讀積累有關鄉思的詩詞或詩詞名句,并啟發學生在說話和習作時加以引用,提高語言表達的品位。當然,也可以讓學生搜集表達思鄉情感的歌曲,唱一唱。要切實提高古詩詞背誦積累的質量。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讓學生認真保質地默寫下來。
〖資料鏈接〗
1、課后《資料袋》。
2、余光中:
《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3、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臨川(今江西撫州)人。慶歷二年進士。神宗時,兩為宰相,創新法。后罷相居金陵,號半山老人。其政事文學皆著名,詞傳不多,卻一洗五代綺靡舊習。今有輯本《臨川先生歌曲》。
4、張籍:
唐詩人,字文昌,蘇州人,貞元進士。其樂府詩多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甚受白居易推崇,和王建齊名。
5、納蘭性德:
(順治十二年1655~康熙二十四年1685),本名成德,為避太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始祖為蒙古土默特氏。康熙十五年進士,授乾清門侍衛。他是清大學士明珠的公子,鄉試出徐乾學門下。他生平淡泊名利,喜交接文學名士,酷愛書史。論詩反對模仿。文學成就以詞為最。共存詞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見長,凄惋幽深,頗得南唐二主遺韻。著有《通志堂集》、《飲水詞》等。時人譽為“清代第一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