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讀記》教學雜談
【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紅旗小學 張 彥】
〖立足教材,用好教材·立足于教材,扎實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有人說教教材是一種傳統的應試教育,新課程強調的是用好教材。怎樣即立足于教材,又用好教材呢?隨著第九冊教材在我們手中的時日越多,我相信每一位教師都感覺到了這冊教材的份量。這冊教材處處昭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為我們的教學指點迷津,開辟思路。
它以八個單元的專題出現,而每個單元中主題更加明確,每個單元的閱讀、口語交際,習作整合一體,突出了單元的專題。體現了由讀學寫的循序訓練準則。
首先,從閱讀教學看,立足于文本、從精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本冊有14篇精讀課文、14篇略讀課文,要實實在在地抓好精讀課文的教學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咬文嚼字品詞讀句的理解能力:
語文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我們強調感悟的同時不能偏于人文疏于工具性,聽說讀寫是語文最終要形成的技能。揣摩文本與作者思想交匯時,需要我們閱讀時咬文嚼字,去觸摸作者的感情。這冊中的許多精讀文后的思考練習都在提示這種學法。如:《竊讀記》中“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讀的滋味!”課文中有一些語句描寫了“我”的這種心理活動,找出來讀讀,體會好處。《地震中的父與子》結尾設計為什么說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呢?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和同學交流。
鉆心研讀 領悟語感:
語言文字是思想內容的載體,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蘊含著明確的思想性,或褒揚贊頌,或批評鞭達,這就是語言文字所要說明的情理,而對語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鑒賞玩味,掂量比較,獲得審美感、情味感和意蘊感。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九冊《竊讀記》一課,最后一段是這樣的:我低著頭走出書店,腳站得有些麻木,我卻渾身輕松。這時,我總會想起國文老師鼓勵我們的話。:“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有的同學不解:
1、腳已經站得麻木了,為什么還說渾身輕松呢?
2、為什么說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看著同學們迷惑的樣子,我又鼓勵他們帶著你的問題再讀一讀,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很快,學生們在讀中獲取答案,在讀中悟得真情,在讀中產生共鳴。
【河南省濟源市梨林鎮東坡學校 商愛琴】
〖課堂上要能夠“放開手”·在學習方法上“放”〗
實施自主學習是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落實新課標中提出的“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這一精神的具體實施,因此,我們應當摒棄陳舊的思想觀念,在“放”字上做文章,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主動讀書思考問題,發表見解,獲得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和主動權,盡情的扮演好“主人”這一角色。
新課標指出:要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
學習心理學也說明學生的學習方法因人而異。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放手,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用自己的方法學習,讓學生有較大的自主性,不搞 “一刀切”,如:在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我們發現課文中出現的生字新詞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其中有些生字學生已經會讀、會寫,甚至會用了。但是,按過去的教學,總是讓全班同學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認認真真得讀、認認真真的記。結果,很費時。現在,放手讓學生自由支配這段時間,各取所需,把自己不認識得讀一讀,不會的寫一寫,不理解的查一查或問一問。至于讀那些抄幾遍,怎樣識及,由學生自主選擇,這樣不僅把有限的時間還給了學生,還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也是自己從認知結構不斷同化、改造、擴大、完善的過程,由于每個學生認知結構特點的不同,因而,其認知方式必然會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放手,不但可以揚長避短,充奮發會各自特長,而且還有利于加快對文章理解的進程。例如教學《竊讀記》一文第三段時,教師提問:“你們準備用什么方法來學習這一段?”學生頓時活躍起來:“我喜歡用讀的方式來學習。”“我想用抓住關鍵詞的方法來學習。”“我要用結合插圖邊讀邊想的方法來學習。”“我想和同桌分角色朗讀,然后再討論”……這樣充分發動學生學習,整個學習過程就變得生動活潑起來。由于每個學生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學習,發揮個人長處,因而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也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