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桂花雨(三教時)
3、交流重點
(1)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第四節)
(因為大家都用桂花來做糕點,而桂花是母親分給鄉親們的。)(這是一種分享的喜悅。)誰能通過讀把它表現出來。
這里是不是可以穿插原作品中的句子,幫助學生理解呢?母親每天都搖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著:“只要不來臺風,我可以收幾大籮。送一籮給胡家老爺爺,送一籮給毛家老婆婆,他們兩家糕餅做得多。”
(因為母親擔心桂花被臺風打落,沒有辦法送給鄉親們。)(母親想的是誰?)這就是鄉情。我們分角色再現一下這個情景。
(3)可是母親一看天上陰云密布,云腳長毛,就趕緊吩咐人提前“搖桂花”。(因為,母親不希望桂花被臺風吹落。)(如果剛才是擔心,那么這里應該是“緊張”。)[濃濃的鄉情飄滿了整個村子]
(4)母親洗凈雙手,撮一點桂花放在水晶盤中,父親點上檀香,爐煙裊裊,兩種香混合在一起。于是父親詩興發了,即時口占一絕:
(這一部分展現了一家團聚時其樂融融的情景,一份濃濃的親情也是故鄉難忘的回憶)
師:故鄉的桂花雨,是母親珍愛的。現在,我們來到了作者母親的身邊,假如,我對她說:
(1)這里的水真甜,她會說:
(2)這里的橘子真紅,她會說:
(3)這里的人真好,她會說:
(4)十多年后,作者來到了國外定居,她打電話給母親說:“國外的生活真好呀!”,母親一定會說:
師小結:再甜不如家鄉水,再濃不如家鄉情,再好不如家鄉人,再香不如家鄉桂。鄉情難忘,童年難忘,讓那一場美麗的桂花雨飄落在我們的心間。
四、拓展閱讀
最后,老師向大家推薦一本散文集〈桂花雨〉,希望大家能從中對作者有更深的了解。
課前思考:
《桂花雨》這是一篇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寫了作者在家鄉搖落桂花時的情景,表現了兒時生活的樂趣,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因此,我認為,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要多讀,在反復的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二是多揣摩,從作者的搖花樂中體會到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家鄉的懷念。在這一課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文本,感悟文本內容,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學生去探究,去發現,實現自主、合作、高效地閱讀。
“可是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這句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為什么母親要這樣說呢?“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母親這句樸素的話,與“月是故鄉明”如出一轍。母親每年都聞著桂花的香氣,關注桂花,收獲桂花,體驗著饋贈桂花的快樂,吃著桂花做的食品,喝著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間。家鄉院子里的這棵桂花樹,是唯我的,是母親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還會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沒有區別的,問題是母親不是在用嗅覺區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體味它們。
授后小記
桂花雨的第一課時我是讓同學們回憶童年趣事導入的.目的是能讓同學們對課文中作者的童年生活有興趣,可以讓他們產生探究文章的欲望.不過我在這邊花的時間稍微長了點,下次我會注意.今天我還首次使用了課件,雖然做的不好,但也算一次嘗試.我用多媒體放映桂花的圖片給大家看,再結合了同學們的生活經驗,和同學們一起交流了下對桂花的了解,以激發學生們對桂花的喜愛之情.教學生字方面我可能總是單一模式,以后會盡量改進.張老師指導我第一課時還是生字和朗讀為主,朗讀這一塊我日后還有待加強,而且不光是讀了就過了,更重要的應該是讓同學們通過反復的朗讀來感悟課文,體會文章的真諦.對小學生來講,一味的問答并不能讓他們了解課文,即使問題明白了,也是暫時性的,還是要通過不斷閱讀才是學習文章的最好辦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