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假如沒有灰塵
做假設具吸濕性調節氣候,氣象萬千做假設在匯報調解氣候的功能時,出示相關圖片幫助理解。
重點解釋新出現的說明方法——作比較。
四、體會說明文用詞的準確性。
1、下面我們做一個判斷題。
判斷下面兩句話是否正確:
(1)灰塵具有吸濕功能。
(2)灰塵顆粒的直徑在百萬分之一毫米到幾百分之一毫米之間。
2、逐字逐句地默讀課文,找一找,你還能從哪些詞語中感受到說明文的準確性?
五、理解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
我們瞧,平時人們是多么討厭灰塵啊!灰塵也的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麻煩,所以人們才會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
但是人們沒有想到原來討厭的灰塵對我們的生活還有很大的幫助,看來事物是具有兩面性的啊!就像灰塵一樣,它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
現在我們就當一回哲學家,小組合作,討論“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這句話的含義,并列舉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
教學反思:
《假如沒有灰塵》是一篇科普文章,它運用通篇的假設,強調了灰塵這我對學生提出了“假如沒有灰塵”的問題,由于是略讀課文,而且文章本身比較淺顯俄,因此,課堂中我提出了一個總的問題,灰塵是不好的,沒有灰塵不是很好嗎?然后就交由學生回答討論。學生紛紛從科課本中找出語句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沒有灰塵,我們就不能看到各種各樣的顏色了;灰塵能夠調節氣候;灰塵能夠使陽光變柔和等等。待學生對課文內容吃透了,我又拋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生活中還出現了哪些這樣的情況”這個問題,通過讓學生們自己回答和討論,培養學生們全面看待問題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