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說課稿(第1課時)
下面我來說說學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學生語文素質培養的關鍵。閱讀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閱讀,在本文的教學中,無論引導學生理解生字詞,指導學生朗讀,還是引導學生讀懂課文,都注重方法的引導,突出一個“實”字。
我力求讓學生學會朗讀。即通過讀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讀,讓學生理解內容,體會出感情來,在反復朗讀進入文中情景。根據不同人物的特點,用不同的語氣,表達不同的感情,使學生明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這一道理。這樣不僅讓學生知道了“讀”是學懂本文的關鍵,也是學習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三、情感互動,說流程
文本中的文字是凝固的,但其凝固的東西則是鮮活的。語文教學就應該引領學生走進其中,去解讀,去品味,去熏陶,同時力求體現課堂特色。本課時我設計了五個環節進行對話。
第一個環節:導讀引入,渲染情感
課始,我以單元導讀中的那幅溫情的油畫《貝殼》導入,與學生欣賞、交流畫意,并簡介油畫作者布格羅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最擅長用作品來歌頌母愛的畫家。這樣自然而然地就切中了本單元的主題-感受父母之愛,然后順理成章地由母愛導入新課中深沉父愛的學習,樸實又出人意表,而且凸顯了從單元整組的高度進入新課學習的特色。
第二個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這是一場怎樣的地震?地震中的父與子之間發生了什么事?在初讀課文時,學生不僅要做到讀準字音,讀順句子,還要邊讀邊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學生有目的地讀,有針對性地讀,這樣的初讀設計才是有實效的。
2、學生自主學習后,匯報交流學習成果。
通過學生反饋逐個解決問題。我先讓學生聚焦一組數字(30萬人,不到4分鐘),兩個場景(昔日充滿歡聲笑語的教學樓,如今是一片廢墟),引導學生感悟突如其來的地震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以及地震帶給我們的慘烈對比。這樣的提示,既讓學生了解了地震的可怕,也讓學生認識到作者譴詞用句的工夫。語文教師對語言就要保持著足夠的關注與敏感,既要關注“寫什么”,又要關注“怎樣寫”,隨時隨刻注重讀書方法的滲透。
3、接著,我適時適度地進行了資源拓展,播放洛杉磯大地震后慘狀的圖片,一來可以把學生很快地帶入文本的情境,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了“廢墟、爆炸、瓦礫” 這幾個地震后留在我們腦海中的詞語。然后順理成章引入第2個問題:就在這樣的一場大地震中,父與子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引導學生把事情說完整,并教給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這樣,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對課文的整體印象,把握了課文的基本內容和情感基調。
4、然后,讓學生快速瀏覽文本,找出提領全文的關鍵句,直奔中心,明確目標。我隨機板書:
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