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案例(通用2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案例 篇1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五年制教材第七冊課文,人教版六年制教材第九冊課文。課文的大致內容是:1989年美國洛杉機發生大地震,一所小學不幸倒塌了,匆匆趕來的家長悲痛欲絕,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奈地垂淚。而其中一位父親卻堅信自己的兒子還活著,堅信兒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為他對兒子曾經承諾:無論發生什么,我永遠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顧眾人的勸解與阻攔,日以繼夜挖了38小時,直至救出他的兒子和其他14位朋友。課文情節復雜,找準閱讀的突破口,以點帶面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在教學時緊抓“了不起的父與子”這條主線,從父親不斷挖掘這個震撼人心的畫面入手,輻射開去,引導學生細細品讀。在研讀中感受親情可貴,感悟做人之道,提升感悟能力。
【教學目標】
1、運用“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閱讀方法,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父愛的偉大。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文中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教學重難點】
1、了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過,感受父愛的偉大。
2、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為什么了不起。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引入新課
師:你們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嗎?
生:(異口同聲)了不起。
師:是的,大家都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那些四周圍的人們,那14個孩子的父親就更加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了,他們之間一定會談論些什么,或者對這位父親說些什么,是嗎?展開你們的想象說一說,把你們對這位父親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二、改變結局,品讀父親解救兒子的過程,深入理解“了不起”。
【教學設想:改變文章結局,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簡單討論這個結局出現的可能性,追問學生“你是否仍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為什么?”,引領學生反復品讀父親解救兒子的過程,在“過程”中深入解讀“這位父親的了不起”。】
(一)嘗試改變結局。
1、師:是啊,由于這位父親的堅持不懈、矢志不渝及必定能成功的信念,這件事有了一個喜劇的結局,一個圓滿的結局,一個在我看來簡直是奇跡的結局,但是,牛老師要改變這個結局。
2、[多媒體出示改變的結局]
3、聽了這個結局,你有什么感受?
4、如果事情是這樣,父親沒有救出孩子,你還認為他了不起嗎?(生按自己理解,簡單陳述一下理由)
5、我聽明白了,你們認為這位父親了不起不是從事情的結果中看出的,而是從父親努力救兒子的過程中體會到的,是嗎?
(二)品讀探究“救”的過程。
1、課文哪里寫了父親拯救兒子的過程,誰愿意讀讀?(一生讀)有個自然段集中寫了父親救兒子的過程,找到了嗎?
2、出示段落,指名讀,對自己的朗讀滿意嗎?
(1)鏡頭讀,在聯想中解讀“了不起”。
1、老師有個提議,如果你讀書的時候,腦中聯想到當時的場面,你再讀這個句子所在的段落,你會覺得非常不同,想試試嗎?
讀句“他滿臉……血跡”,看父親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挖掘的,默讀句子,你聯想到什么?誰再讀這句。
想再試試嗎,和小組同學一起讀一讀,想一想,再讀一讀看有什么體會。
2、看指揮齊讀。
3、38小時,父親一直在——挖,因為——(讀念頭、信念)
(2)體驗讀,角色中體會“了不起”
隨著老師的敘述,選擇你最想扮演的角色,與老師配合讀。
(3)創意讀,再創中感悟“了不起”。
父子就要重逢,兒子劫后余生,請在小組里繼續讀,讀時可加入其他角色。
3、剛才我們也想象了,也體驗了,即使出現這樣的結局[出示],你認為父親還是了不起的嗎?
板:不放棄、盡全力 愛
師:父親用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父愛。
三、再改結局,體會細節,深入品讀“了不起”。
【教學預想:再次改變結局,追問學生“你是否仍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為什么?”,鼓勵表達真實想法,允許適度辯論。辯論之后,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真誠發表觀點,在適當的時機,建議學生找出容易被遺忘的描寫其他父親的段落,從細節中體會蘊涵在其中的愛。】
1、我們再假設一種結局。出示:
人們搖頭嘆息地走開了,都認為這位父親失去孩子,過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剛走開不久,只聽得“嘭”一聲巨響,爆炸真的發生了,這位父親真的永遠和他的兒子在一起了。其他孩子也失去了生還的希望。
2、有沒有可能?這位父親還是了不起的嗎?老師認為這位父親延誤了救的時間,不是了不起的。同意嗎?
3、小組討論,說說理由。
4、小結:父親的了不起,還在于它有1%的希望,付出了100%的努力。即使沒有希望也要試試的責任和勇氣。
5、繼續討論:對孩子和其他父母的看法(板:信賴、責任)
6、總結:了不起的父愛,孩子的責任與信賴,創造了奇跡。
四、拓展,深化“了不起 愛”
1、巨大的災難中,父愛創造了奇跡。其實父母之愛天下皆然,你們的父母愛你們嗎?學完了本課,此時,你有什么想對父母說的?
2、平凡生活中感動無處不在。(舉例)
五、實踐作業
師:是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許沒有驚天動地的愛,但父母給我們的愛如沙漠中的一眼清泉滋潤著我們的心田,課下讓我們完成兩項實踐活動,感受來自父母對我們的愛!
1、記錄一周父母為你所做的一切;
2、在你的生活中,在你所做的記錄里,你一定感受到了愛,其實愛很簡單,一個眼神,一次撫摸、一個微笑……這都是親情的流露,選擇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寫成一篇文章送給你的父母。
【教后反思】
我始終認為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自主探索,應該是閱讀課的主體內容。按照閱讀的要求、規律去解讀文本,這就需要學生自己去品味思考,去分析、領會,去歸納、概括,從而讓學生真的有讀,真的有思,真的有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育技巧之所在。” 把課堂提問的權力交給學生是對的,但我認為不能絕對化。教師不能完全放棄提問權,關鍵在于怎么問,問什么,如果能進行啟發式提問,以問來激問,也許能夠更好體現“主導”作用。因此,我設計了一個環節就是問學生讀完此文想對父母說的話,來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我認為一堂好課的意義除了在課堂學生學到知識外,還應該延伸到課堂之外,所以我設計了兩個作業,一個是讓學生記錄一周父母為你所做的一切,把一種情感傳遞,讓學生的心靈得到一次凈化,同時也把問題帶出了課堂,如何更好地與人相處,如何更好地理解愛,我認為這也是語文老師的責任;另一個作業的意圖在于讓學生能學以致用。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案例 篇2
背景分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9冊課文。課文的內容大致是:1989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一所小學不幸倒塌了,匆匆趕來的家長悲痛欲絕,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奈地垂淚,而其中一位父親卻堅信自己的子還活著,堅信兒子還在等待他去解救,因為他對兒子曾經承諾:“無論發生什么,我永遠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顧眾人的勸解和阻止,夜以繼日挖了38個小時,直到救出了他的兒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
案例主題:讓學生感動。語文學習是以精神獲得為主要目標,而不是以知識獲得為主要目標,沒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積淀,語文課將蒼白無力。
案例過程描述:
片斷一:創造機會,引導學生自己提問。
師:同學們,以前上語文課,老師都要提一些問題,幫助你們學習。今天,孫老師也不想放棄這個權利,我也要提問,但問題不多,只有一個。想知道這是什么問題嗎?
生:想!
師:但我不能告訴你們,我想讓你們猜(生疑惑的樣子),你們可不能亂猜,猜要有根據,要有所準備,怎么準備呢?請認真聽:第一,你們再次認真地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老師會抓住哪些問句提問,會在哪里提?如果在這里提問,我該怎么回答呢?第二,讀書的方式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喜歡怎么讀就怎么讀,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開始吧!
(生各自讀課文)
師:好了,誰來先說說?
生:我認為老師一定會問,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師:呵!這么肯定!那你能說說這一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你能回答嗎?
(愛因斯坦曾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聊天對話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在放松的情形下,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老師,與學生進行對話,學生會以更積極的態度投入到課文中去從而激發學生想說的欲望,初步的感受這位父親的了不起。)
片斷二:激蕩思維,鼓勵學生多元解讀。
師:是啊,由于這們位父親的堅持不懈,矢志不渝及必定能成功的信念,這件事有了一個喜劇的結局,一個圓滿的結局。一個在我看來簡直是奇跡的結局,不可思議。我們都知道5.12我國發生了汶川大地震,許多學校的房舍倒塌了,很多孩子埋在了廢墟里,也有許多父母也抱著這樣的信念,結果卻是看到一堆破碎的瓦礫,看到的確是一個個血肉模糊的孩子,你聽到這里,有什么感受?
生:很傷心,很難過。
生:我也不知道該說什么。
生:這些孩子真可憐!
師:老師要改變這個故事的結局。
出示字幕:(第二天清晨,人們再次來到學校,準備清理廢墟。突然看見這位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渾身衣服破爛不堪,坐在堆破碎的瓦礫,手里抱著一個血肉模糊的孩子,嘴里喃喃的說:“親愛的,我的兒子,無論發生什么,我永遠和你在一起”)這樣的結局有沒有可能?
生:(齊)有可能。
師:你們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1:我從“有的父親說,太晚了,沒有希望了”這句話中,感覺到事情很糟糕
生2:課文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話:“那個昔日充滿了孩子們歡聲笑語的漂亮的三層教學樓,已變成一片廢墟”。“廢墟”說明學校被破壞得非常嚴重,學生生還的希望很小。
師:如果結局是這樣,你們還認為他了不起嗎?
生:(沉默)了不起。
師:他沒有救活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了不起?
生1:因為我看到了這位父親那種堅信自己兒子還活的信念。
生2:我們不能只看事情結果,要看事情的過程,父親不顧眾人的勸解和阻止,堅強,堅持的精神讓我感動,讓我敬佩。
生3:這位父親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永遠和兒子在一起,無論發生什么。
生4:也不管生死,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拯救兒子的過程足以證明他的偉大。
師:我明白了,你們認為這位父親了不起,不是從事情的結局看出來的,而是從父親努力營救了兒子的過程中體會到的,是嗎?
生:是。
(在上述的片斷,我改變故事結局,讓學生反復品讀這位父親解救兒子的過程深入解讀這位父親,并且心甘情愿的被感動,感動于這位父親的超乎常人的堅強,堅持,信念和愛。同時,學生還能努力的為新建的認識尋找理由;我們不能只看事情的結局而更要關注事情的過程,不論結局如何!)
片段三:搭建平臺,點燃學生的寫作思路。
師:你們都覺得這位父親非常了不起是嗎?
生:是的。了不起!
師:是的,大家都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那些周圍的人們,那14位孩子的父親更加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我相信他們之間一定會談論著些什么,或者對這位父親說點什么,是嗎?下面就請你們把對這位父親的敬佩之情寫出來。
生寫,老師巡視讀出各個學生文中的關鍵詞,經驗分享,開發學生的寫作思路。
(課堂上,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受和心聲訴諸筆端,既是閱讀反思,又能鍛煉書面表達的能力,事半功倍,一舉兩得。體現了書面表達與閱讀的整合。)
課后反思:
讓學生受到精神的熏陶,決不能游離于語文之外。因為語言文字的運用絕不僅僅是個語文的知識,技能,技巧的問題,而是和思想、情感、個性等人文因素密不可分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具有深刻的相關性。語文以人文為靈魂,失去了人文這一靈魂,語文必將成為行尸走肉;但人文只能包括而不能取代語文,人文畢竟并不等于語文”
首先學生學會質疑能提升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層次。問題上升位學習活動的核心。在這堂課上,我沒有“淺問輒止”,而是多方位地指導,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從而讓他們在和文本深層次的對話中發展自身的對話能力。
語文學習是以精神獲得為主要目標,而不是以知識獲得為主要目標。沒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積淀,語文課是蒼白無力。這篇課文,要考慮如何使學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感的感染,心靈的感動,從而使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同時我覺得我還有責任讓學生思考甚至選擇,自己是為事情的結局感動,還是為事情的過程中感動。學生多元解讀能豐富學生從文本中獲得的體驗。語文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重對話的交織,這正是語文教學真正的實質。于是就小心翼翼的精心的引領,讓學生完全把握課文,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動,感動于這位父親的超乎常人的堅強,堅持,信念和愛。這位父親堅守信念,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拯救兒子的過程足以證明他的偉大。
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強調讓學生寫,把對這位父親的崇敬之情融入到人們的談論之中,讓學生把充沛的情感積累轉化為書面語言。
每一堂課都是師生共同走過的一段人生之路,每一個文本都是師生共同享受的一份精神大餐。發展學生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任務,而時長時間的積累。在這堂課中,我對這個問題關注的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