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案例
【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五年制教材第七冊課文,人教版六年制教材第九冊課文。課文的大致內容是:1989年美國洛杉機發生大地震,一所小學不幸倒塌了,匆匆趕來的家長悲痛欲絕,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奈地垂淚。而其中一位父親卻堅信自己的兒子還活著,堅信兒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為他對兒子曾經承諾:無論發生什么,我永遠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顧眾人的勸解與阻攔,日以繼夜挖了38小時,直至救出他的兒子和其他14位朋友。課文情節復雜,找準閱讀的突破口,以點帶面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在教學時緊抓“了不起的父與子”這條主線,從父親不斷挖掘這個震撼人心的畫面入手,輻射開去,引導學生細細品讀。在研讀中感受親情可貴,感悟做人之道,提升感悟能力。
【教學目標】
1、運用“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閱讀方法,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父愛的偉大。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文中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教學重難點】
1、了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過,感受父愛的偉大。
2、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為什么了不起。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引入新課
師:你們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嗎?
生:(異口同聲)了不起。
師:是的,大家都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那些四周圍的人們,那14個孩子的父親就更加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了,他們之間一定會談論些什么,或者對這位父親說些什么,是嗎?展開你們的想象說一說,把你們對這位父親的敬佩之情融入其中。
二、改變結局,品讀父親解救兒子的過程,深入理解“了不起”。
【教學設想:改變文章結局,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簡單討論這個結局出現的可能性,追問學生“你是否仍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為什么?”,引領學生反復品讀父親解救兒子的過程,在“過程”中深入解讀“這位父親的了不起”。】
(一)嘗試改變結局。
1、師:是啊,由于這位父親的堅持不懈、矢志不渝及必定能成功的信念,這件事有了一個喜劇的結局,一個圓滿的結局,一個在我看來簡直是奇跡的結局,但是,牛老師要改變這個結局。
2、[多媒體出示改變的結局]
3、聽了這個結局,你有什么感受?
4、如果事情是這樣,父親沒有救出孩子,你還認為他了不起嗎?(生按自己理解,簡單陳述一下理由)
5、我聽明白了,你們認為這位父親了不起不是從事情的結果中看出的,而是從父親努力救兒子的過程中體會到的,是嗎?
(二)品讀探究“救”的過程。
1、課文哪里寫了父親拯救兒子的過程,誰愿意讀讀?(一生讀)有個自然段集中寫了父親救兒子的過程,找到了嗎?
2、出示段落,指名讀,對自己的朗讀滿意嗎?
(1)鏡頭讀,在聯想中解讀“了不起”。
1、老師有個提議,如果你讀書的時候,腦中聯想到當時的場面,你再讀這個句子所在的段落,你會覺得非常不同,想試試嗎?
讀句“他滿臉……血跡”,看父親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挖掘的,默讀句子,你聯想到什么?誰再讀這句。
想再試試嗎,和小組同學一起讀一讀,想一想,再讀一讀看有什么體會。
2、看指揮齊讀。
3、38小時,父親一直在——挖,因為——(讀念頭、信念)
(2)體驗讀,角色中體會“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