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案例
背景分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9冊課文。課文的內容大致是:1989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一所小學不幸倒塌了,匆匆趕來的家長悲痛欲絕,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無奈地垂淚,而其中一位父親卻堅信自己的子還活著,堅信兒子還在等待他去解救,因為他對兒子曾經承諾:“無論發生什么,我永遠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顧眾人的勸解和阻止,夜以繼日挖了38個小時,直到救出了他的兒子和其他14位小朋友。
案例主題:讓學生感動。語文學習是以精神獲得為主要目標,而不是以知識獲得為主要目標,沒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積淀,語文課將蒼白無力。
案例過程描述:
片斷一:創造機會,引導學生自己提問。
師:同學們,以前上語文課,老師都要提一些問題,幫助你們學習。今天,孫老師也不想放棄這個權利,我也要提問,但問題不多,只有一個。想知道這是什么問題嗎?
生:想!
師:但我不能告訴你們,我想讓你們猜(生疑惑的樣子),你們可不能亂猜,猜要有根據,要有所準備,怎么準備呢?請認真聽:第一,你們再次認真地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老師會抓住哪些問句提問,會在哪里提?如果在這里提問,我該怎么回答呢?第二,讀書的方式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喜歡怎么讀就怎么讀,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開始吧!
(生各自讀課文)
師:好了,誰來先說說?
生:我認為老師一定會問,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師:呵!這么肯定!那你能說說這一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你能回答嗎?
(愛因斯坦曾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聊天對話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在放松的情形下,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老師,與學生進行對話,學生會以更積極的態度投入到課文中去從而激發學生想說的欲望,初步的感受這位父親的了不起。)
片斷二:激蕩思維,鼓勵學生多元解讀。
師:是啊,由于這們位父親的堅持不懈,矢志不渝及必定能成功的信念,這件事有了一個喜劇的結局,一個圓滿的結局。一個在我看來簡直是奇跡的結局,不可思議。我們都知道5.12我國發生了汶川大地震,許多學校的房舍倒塌了,很多孩子埋在了廢墟里,也有許多父母也抱著這樣的信念,結果卻是看到一堆破碎的瓦礫,看到的確是一個個血肉模糊的孩子,你聽到這里,有什么感受?
生:很傷心,很難過。
生:我也不知道該說什么。
生:這些孩子真可憐!
師:老師要改變這個故事的結局。
出示字幕:(第二天清晨,人們再次來到學校,準備清理廢墟。突然看見這位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渾身衣服破爛不堪,坐在堆破碎的瓦礫,手里抱著一個血肉模糊的孩子,嘴里喃喃的說:“親愛的,我的兒子,無論發生什么,我永遠和你在一起”)這樣的結局有沒有可能?
生:(齊)有可能。
師:你們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1:我從“有的父親說,太晚了,沒有希望了”這句話中,感覺到事情很糟糕
生2:課文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話:“那個昔日充滿了孩子們歡聲笑語的漂亮的三層教學樓,已變成一片廢墟”。“廢墟”說明學校被破壞得非常嚴重,學生生還的希望很小。
師:如果結局是這樣,你們還認為他了不起嗎?
生:(沉默)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