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案例
師:他沒有救活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了不起?
生1:因為我看到了這位父親那種堅信自己兒子還活的信念。
生2:我們不能只看事情結果,要看事情的過程,父親不顧眾人的勸解和阻止,堅強,堅持的精神讓我感動,讓我敬佩。
生3:這位父親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永遠和兒子在一起,無論發生什么。
生4:也不管生死,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拯救兒子的過程足以證明他的偉大。
師:我明白了,你們認為這位父親了不起,不是從事情的結局看出來的,而是從父親努力營救了兒子的過程中體會到的,是嗎?
生:是。
(在上述的片斷,我改變故事結局,讓學生反復品讀這位父親解救兒子的過程深入解讀這位父親,并且心甘情愿的被感動,感動于這位父親的超乎常人的堅強,堅持,信念和愛。同時,學生還能努力的為新建的認識尋找理由;我們不能只看事情的結局而更要關注事情的過程,不論結局如何!)
片段三:搭建平臺,點燃學生的寫作思路。
師:你們都覺得這位父親非常了不起是嗎?
生:是的。了不起!
師:是的,大家都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那些周圍的人們,那14位孩子的父親更加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我相信他們之間一定會談論著些什么,或者對這位父親說點什么,是嗎?下面就請你們把對這位父親的敬佩之情寫出來。
生寫,老師巡視讀出各個學生文中的關鍵詞,經驗分享,開發學生的寫作思路。
(課堂上,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受和心聲訴諸筆端,既是閱讀反思,又能鍛煉書面表達的能力,事半功倍,一舉兩得。體現了書面表達與閱讀的整合。)
課后反思:
讓學生受到精神的熏陶,決不能游離于語文之外。因為語言文字的運用絕不僅僅是個語文的知識,技能,技巧的問題,而是和思想、情感、個性等人文因素密不可分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具有深刻的相關性。語文以人文為靈魂,失去了人文這一靈魂,語文必將成為行尸走肉;但人文只能包括而不能取代語文,人文畢竟并不等于語文”
首先學生學會質疑能提升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層次。問題上升位學習活動的核心。在這堂課上,我沒有“淺問輒止”,而是多方位地指導,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從而讓他們在和文本深層次的對話中發展自身的對話能力。
語文學習是以精神獲得為主要目標,而不是以知識獲得為主要目標。沒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積淀,語文課是蒼白無力。這篇課文,要考慮如何使學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感的感染,心靈的感動,從而使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同時我覺得我還有責任讓學生思考甚至選擇,自己是為事情的結局感動,還是為事情的過程中感動。學生多元解讀能豐富學生從文本中獲得的體驗。語文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重對話的交織,這正是語文教學真正的實質。于是就小心翼翼的精心的引領,讓學生完全把握課文,并且心甘情愿地被感動,感動于這位父親的超乎常人的堅強,堅持,信念和愛。這位父親堅守信念,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拯救兒子的過程足以證明他的偉大。
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強調讓學生寫,把對這位父親的崇敬之情融入到人們的談論之中,讓學生把充沛的情感積累轉化為書面語言。
每一堂課都是師生共同走過的一段人生之路,每一個文本都是師生共同享受的一份精神大餐。發展學生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任務,而時長時間的積累。在這堂課中,我對這個問題關注的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