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案例
隨著老師的敘述,選擇你最想扮演的角色,與老師配合讀。
(3)創意讀,再創中感悟“了不起”。
父子就要重逢,兒子劫后余生,請在小組里繼續讀,讀時可加入其他角色。
3、剛才我們也想象了,也體驗了,即使出現這樣的結局[出示],你認為父親還是了不起的嗎?
板:不放棄、盡全力 愛
師:父親用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父愛。
三、再改結局,體會細節,深入品讀“了不起”。
【教學預想:再次改變結局,追問學生“你是否仍覺得這位父親了不起?為什么?”,鼓勵表達真實想法,允許適度辯論。辯論之后,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真誠發表觀點,在適當的時機,建議學生找出容易被遺忘的描寫其他父親的段落,從細節中體會蘊涵在其中的愛。】
1、我們再假設一種結局。出示:
人們搖頭嘆息地走開了,都認為這位父親失去孩子,過于悲痛而精神失常了。
剛走開不久,只聽得“嘭”一聲巨響,爆炸真的發生了,這位父親真的永遠和他的兒子在一起了。其他孩子也失去了生還的希望。
2、有沒有可能?這位父親還是了不起的嗎?老師認為這位父親延誤了救的時間,不是了不起的。同意嗎?
3、小組討論,說說理由。
4、小結:父親的了不起,還在于它有1%的希望,付出了100%的努力。即使沒有希望也要試試的責任和勇氣。
5、繼續討論:對孩子和其他父母的看法(板:信賴、責任)
6、總結:了不起的父愛,孩子的責任與信賴,創造了奇跡。
四、拓展,深化“了不起 愛”
1、巨大的災難中,父愛創造了奇跡。其實父母之愛天下皆然,你們的父母愛你們嗎?學完了本課,此時,你有什么想對父母說的?
2、平凡生活中感動無處不在。(舉例)
五、實踐作業
師:是啊,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許沒有驚天動地的愛,但父母給我們的愛如沙漠中的一眼清泉滋潤著我們的心田,課下讓我們完成兩項實踐活動,感受來自父母對我們的愛!
1、記錄一周父母為你所做的一切;
2、在你的生活中,在你所做的記錄里,你一定感受到了愛,其實愛很簡單,一個眼神,一次撫摸、一個微笑……這都是親情的流露,選擇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寫成一篇文章送給你的父母。
【教后反思】
我始終認為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自主探索,應該是閱讀課的主體內容。按照閱讀的要求、規律去解讀文本,這就需要學生自己去品味思考,去分析、領會,去歸納、概括,從而讓學生真的有讀,真的有思,真的有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育技巧之所在! 把課堂提問的權力交給學生是對的,但我認為不能絕對化。教師不能完全放棄提問權,關鍵在于怎么問,問什么,如果能進行啟發式提問,以問來激問,也許能夠更好體現“主導”作用。因此,我設計了一個環節就是問學生讀完此文想對父母說的話,來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我認為一堂好課的意義除了在課堂學生學到知識外,還應該延伸到課堂之外,所以我設計了兩個作業,一個是讓學生記錄一周父母為你所做的一切,把一種情感傳遞,讓學生的心靈得到一次凈化,同時也把問題帶出了課堂,如何更好地與人相處,如何更好地理解愛,我認為這也是語文老師的責任;另一個作業的意圖在于讓學生能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