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漢字
8、卮:音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注意:與“厄”字的區(qū)別。
9、圯:音yí,橋。注意:與“圮(pǐ,毀壞,倒塌)的區(qū)別。10、丕:音pī,大。
11、坯:音pī,磚瓦、陶瓷、景泰藍等在燒制過程中,用原料做成器物的形狀,還沒有放在窯里或爐里燒的,叫做坯。
12、荼:音tú,古書上說的一種苦菜。/古書上指茅草的白花。成語:“如火如荼”,“荼毒生靈”。
有趣的漢字之偏旁
有趣的漢字這樣寫道:“少”字做偏旁,組字可不少。水中浪淘“沙”,用手把字“抄”,有絲紡“紗”線,有火把菜“炒”
偏旁、部首不是同一個概念,但二者之間有聯(lián)系,有重疊。什么是偏旁呢,我們知道,漢字中絕大多數(shù)是合體字。偏旁就是構(gòu)成合體字的基本單位。一個合體字通常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偏旁構(gòu)成。一個偏旁一般是由兩畫或更多的筆畫構(gòu)成,如構(gòu)成“戲”字的偏旁“又”和“戈”。也有少數(shù)偏旁只有一畫,如“亂”字右邊的“@①”。
偏旁有兩種。一種可以獨立成字,稱為成字偏旁,如構(gòu)成“鴨”字的“甲”和“鳥”都是成字偏旁。另一種不能獨立成字,稱為不成字偏旁,如構(gòu)成“影”字右邊的偏旁“彡”就是不成字偏旁。
偏旁有單一的,也有復合的。如“做”,可以分解為“亻”和“故”兩個偏旁,“亻”就是單一偏旁,“故”就是復合偏旁。“故”還可分解成“古”和“攵”,其中的“古”又可以再分解成“十”和“口”。
什么是部首呢?顧名思義,部首就是一部之首,是用于查字典的。漢字有好幾萬,我們從字典上查一個字,總不能從頭翻到底。要提高查字的效率,就得從字形上給漢字歸歸類。比如說,凡是帶“日”的字放在一起,稱為日部……屬于哪個部首的字就要到哪個部里去查,這樣速度就快多了。我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就是用部首來給漢字歸類的。許慎將九千多個漢字歸為540部,于是也就有了540個部首。
部首大都是取形聲字的形旁,表示每個字的意義范疇。如屬于“水”部的字大都與水有關(guān),屬于“犬”部的字大都與獸類有關(guān)。又如“穎”字,在古代是指禾穗的末端,其形旁是“禾”,聲旁是“頃”,在過去的字書中應屬禾部。不少人誤以為是“頁”部,所以查不到。(也有少數(shù)部首并不表示意義范疇,是個例外,如丨、丿、乙等部)但《新華字典》、《新辭海》等工具書中,為了方便大多數(shù)人查字,對部首的設(shè)置作了一些改進。主要是不再拘泥于將同形旁的字歸為一部,而是從實際字形著眼來分部。如“水、氵”“火,灬”均分設(shè)為兩部。也有少數(shù)部首可以做聲旁,如門部的“問、悶、聞”等字。同一個字可以分別收入幾個部首中,如“穎”字,就不光能在禾部里查到,而且也能在頁部里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