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花山》綜合資料
4.這會影響群眾吃飯的,不能因為我們在這里工作,就影響群眾的生活。
這是毛主席對警衛員講的話。毛主席講話時的態度是嚴肅的,話語中“不能……就……”的句式,看出毛主席熱愛人民群眾,關心人民群眾的生活,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絲毫沒有想到自己工作的環境。
文章結構
全文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主席來到花山村,工作很繁忙。
第二段(第2至9自然段):講毛主席關心群眾碾米的事。
第三段(第10至12自然段):講毛主席讓警衛員給碾米的群眾送茶水,并教育警衛員應該關心、尊重群眾。
第四段(最后一個自然段):講毛主席勸鄉親們喝茶和替母女倆推碾子。
寫作特點
本文中心明確,前后內容聯系密切,圍繞中心選擇的材料較典型。文中關心群眾碾米和給碾米的群眾送茶水這兩件事是主要的,寫得比較詳細。毛主席為解放全中國操勞則寫得比較簡略,這樣顯得主次分明,可以更好地表達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本文通過記敘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在花山村關心群眾碾米、給碾米的群眾送水和幫助群眾推碾子三件事,表現了毛主席關心群眾、愛護群眾、處處為群眾著想的思想品質。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記敘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時的幾件事,表現了毛主席熱愛群眾、關心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懷。
文章依次記敘了三件事:讓警衛員把到別處碾米的群眾請回來;派警衛員給碾米群眾送去茶水;毛主席來到碾米群眾中交談并幫群眾推碾子。
教學中一是體會文章記敘的順序;二是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毛主席關心群眾生活、處處為群眾利益著想的思想作風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從具體事件的記敘中,表現人物思想品質的寫法。
《毛主席在花山》拓展資料
花山
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以北的一個小村子。1948 年春夏之交,中央領導同志從山西前往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的途中,曾在這里住過幾天。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前往西柏坡的目的是為了召開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會議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勝利召開,討論了中共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問題,提出了黨在勝利后的總任務。文章就講了毛主席在花山村關心群眾碾米、給碾米的群眾送茶水和幫助群眾推碾子三件事,表現了毛主席關心群眾、愛護群眾、處處為群眾著想的崇高思想品質。
少年時代的毛澤東
湖南省湘潭縣有個美麗的韶山沖。在韶山嘴的對面,有一所半瓦半茅的農家房屋。1893年12月26日,在這所房子里,誕生了一個男孩,他就是后來成為中國人民偉大領袖的毛澤東。
八歲那年,毛澤東背起書包上學了。在私塾里,他是個十分嚴肅的孩子,從不隨便說笑、打鬧,功課沒做完,他決不出去玩。
當時,私塾里教的經書枯燥無味,非常難懂。毛澤東雖然不喜歡那些經書,但他記憶力很強,領會得也快,讀上幾遍就能背得出來。剩下的時間,他就自己學習其他知識。
他非常喜歡讀小說,《說唐》、《說岳》、《西游記》、《封神榜》、《水滸傳》、《三國演義》等等,他總是讀了又讀,甚至能把書中的情節背下來。每當放牛或干完農活兒,他就給別人講述,跟大家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