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毛主席在花山》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教學時,要體現在生活與課堂、自主與引導、生成與預設、超越與守本四大理念。今天的孩子,哪怕是農村孩子,也沒有見過碾米,因此課前要引導孩子去查閱資料做些生活準備;課文其他內容較淺顯,應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進行理解;對課文內容的學習,重點還應放在引導學生學習作者以小寫大、以平凡寫偉大的寫作方法上。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搜集有關毛主席關心群眾的生活小事,了解偉人十分注意生活小節的品質。
2、學生準備:查閱資料,了解碾米是怎樣一回事;待爸爸(媽媽)回家后,親手給他們沏一杯茶,從中體驗為別人付出的快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情境導向,激趣入課
1、出示圖像(幻燈或課文插圖):圖上畫的是誰?他在那里干什么?(揭示課題)讀了課題,你想到了什么?
2、介紹時代背景和花山。(老師介紹或由學生交流資料進行介紹)
3、設計意圖:開課激趣,對學生盡快進入情境十分重要。也是以生為本的具體體現。
二、嘗試初讀,整體感知
1、提出要求,學生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讀通全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了解每段寫了什么。)
2、再速讀課文,想想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幾件事?對不明白的詞句做上記號。(1請鄉親們來碾米;2請鄉親們喝茶;3幫鄉親們推碾子。)
3、提出不明白的詞句,大家討論。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的以生為本,就是要讓學生自己與文本對話。對一篇課文的學習,首先就是要讓學生讀通全文,整體把握全文,并且要在學習中學會質疑問題,這是延伸興趣的重要環節,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好時機。
三、點撥導讀,側重領會
1、課文講了毛主席在花山的三件事,作者是怎樣安排這三件事的?作者要借這三件事表達什么感情呢?(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
2、讀第一件事,提問:作者在這件事中,主要寫了毛主席的什么?(語言)
勾畫出毛主席對警衛員說的話。同桌對比讀讀課文中對毛主席的語言描寫,再談談你是怎樣理解的,從中受到了什么教育?
重點討論:
1“不能因為我們在這里工作,就影響群眾的生活。”
2“多年的戰爭生活,使我習慣了在各種環境中工作。”
3“注意,抽著煙和群眾說話是不禮貌的。說話態度要誠懇。”
從這幾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我們應該向主席學習什么?(毛主席非常關心群眾的生活,心里老裝著群眾,時時處處為群眾著想。)
板書:關心群眾生活
3、讀第二件事,畫出課文中寫毛主席語言的句子,想想毛主席的話都包含著什么意思。
重點討論:
“你想過沒有?如果我們沒有老百姓的支持······依我看,你是把我擺在特殊位置上了。”
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這句話說明了軍民的魚水關系,這是毛主席關心群眾生活的原因之一,也表明毛主席不搞特殊化的思想作風。)
板書:不搞特殊化
特別注意“沏、旮旯、晾”的寫法和意思。
細細研究
1“我說同志,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她頂什么用?”
2“您老就慢慢地喝吧,一會兒就喝出味道來了。”
3“要說喝茶的好處,確實不少嘛,喝了它渾身有精神,還能讓人多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