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學實錄 2份
生: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師:這是句典故,孩子們快快背進腦瓜里,看看誰將來也能用上這句話,這句話可大有說法。快快背一下。
生: 背。
師:繼續談,誰來讀?
生:“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聲,說:“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嚴肅地回答:“這是什么話?我國首都臨淄住滿了人。大伙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云;大伙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么說齊國沒有人呢?”在補充教材里,也有這樣一句,是“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晏子用簡短的語言,直接就把齊國的人多勢眾表現出來了,楚王看晏子身材矮小,來諷刺齊國沒有人了,但是晏子如此一說,讓楚王大吃一驚。晏子的話柔中帶剛,刺中楚王的要害,讓楚王無言以對。
師:真是太精彩了。第一個掌聲送給你,是因為你讀人家的文章,讀人家的語言,能把別人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這就是一個運用語言的過程。第二個掌聲送給你,是因為你剛才長篇大論,說晏子委婉地直指楚王的要害。后人在晏子說的這個簡短的一句話里面找出了三個成語——
生:揮汗成雨,摩肩接踵,張袂成陰。
師:你是猜出來的還是聯系著這句話想出來的?
生:是聯系著這句話想出來的。
師:你看看他多會聯想,我們來對號入座,“張袂成陰”的意思是?
生:“張袂成陰”的意思是大伙兒把袖子舉起來,就是一片云。“摩肩接踵”的意思是街上的行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揮汗成雨”就是大伙兒甩一把汗,就是一陣雨。
師:把這三個成語趕緊寫下來,看誰一邊寫一邊記在心里。(待學生寫完。)來一起讀一遍——
生讀: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摩肩接踵,或者是比肩繼踵。
師:大家說得好。他不光是語言簡練,還用了什么方法說出來的?
生:用了比喻。
師:僅僅是比喻?
生:還用了夸張的手法。
師:和你一樣,晏子的語文學得真好。用了夸張的方法,你說這個國家,哪里袖子舉起來就能成一片云?但晏子就用這個方法一說,怎么著?
生:晏子這么一說,就讓楚王覺得晏子他們國家的人真的十分多了。
師:所以說這晏子的語文學得真是太好了。剛才我們讀了這么多晏子的話,請同學們總評晏子的口才給了你們什么樣的印象?
生1:通過讀晏子的對話,我知道了晏子的口才十分好,他足智多謀,能以口舌之戰打敗對手,是一個人中之人,才中之才。
生2:我認為晏子的口才絕了,他不僅能反駁了楚王,還四兩撥千斤,借力打力,讓楚王覺得自己很沒面子。
生3:我想用一句話來說晏子的口才:“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師:她和剛才一個同學一樣,也利用補充教材里的話,用人家的話來點評晏子,你咋這么會學語文、用語文呀?我們不妨一起學著他,來夸夸晏子的口才,那真叫——
生齊: “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師:所以課文的結尾才肯定地說:“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正如你們所說的“不得不”“不能不”尊重晏子的口才。然而,今天有一位外交官,他對晏子的口才卻是這樣認為的,誰來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