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絲綢之路》說課設計
讓學生深入閱讀課文并依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以及興趣所在,對學習問題進行選擇,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夸美紐斯認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創造一種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接下來的時間就放手由學生去漫游網絡世界,借助“絲綢之路”的專題網站來幫助自己的學習,引導學生進入“人機交互,自主學習”的環節。
(二)研讀課文,網絡學習。
學生可通過操作,了解到絲綢之路的來歷、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漢代的中國文化與歐洲各國文化的交流,以及本課的學法指導。教師給予學生合作學習的明確要求:(1)四人為一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共同完成一項內容的調查研究。(2)圍繞所研究的內容,共同上網站查找有關資料,相互交流,集體討論,形成共識。(3)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與組合,合作完成學習成果的書面資料。結合書面資料小組內進行學習成果的交流,并每組推舉一個代表進行全班交流,其他小組成員補充。
如此,學生完全是學習的主導者,既可以通過人機交互學習課文,也可以與周圍同學互相討論,協作學習或向老師請求幫助。在教學網絡中教師通過這套系統可以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發現問題并對學生個別指導。
(三)匯報交流,暢所欲言。
通過學生自學前兩個問題,已經弄清楚了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和過渡段的作用,在此處匯報交流。對于學生來說“交流”是一個十分必要的環節,他們需要在討論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收獲與伙伴共享,需要在爭辯的過程中,不斷地補充自己的不足。針對同學們共同存在的問題,老師引導學生們提出問題,相互討論,這種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可以幫助發現問題的同學認清問題,找出原因,又提醒了其他暫時未發現問題的同學,如果碰到同樣的問題該怎樣解決,加深了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上,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學生在復述張騫開辟絲綢之路經過的匯報中,利用網站提供的復述方法,在討論重點句子及關鍵詞語的交流中,深切體會了張騫的愛國情懷,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四)課內自檢,語言積累。
1、首先,學生共同完成“添加過渡段的練習”。
2、其次,教師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預設了a、b兩套自檢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取作答。此環節可幫助中、差學生查缺補漏,落實語文基礎知識,豐富語言的積累。
(五)總結學習,課外延伸。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同學們利用網絡學習了張騫出使西域的經過,使我們又受到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我們怎能不被張騫那無私無畏、百折不撓的精神打動呢?
智慧的靈感讓學生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因此,在對課文已經完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反而產生更多值得研究的問題。從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走向更廣闊的學習天地。這就是真正得學習的內涵。教師抓住這個學生的興奮點,鼓勵學生說說自己還想了解些什么,建議學生對專題網站進行內容上的補充,這既是一種學習成果的展示,又為以后學習的同學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形成學習的一種持續性,開拓學生學習的思路,更是打破“學習一定在課堂”的傳統觀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課外更豐富的世界,走進神奇的網絡空間去充實自己,去體味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