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子》教案
一、引入課題,解題。1、還記得我們二年級的時候背過的《三字經》嗎?來,老師考考大家!
人之初——
香九齡——
融四歲——
2、剛才大家背的《三字經》是古人用書面語言寫的文章,我們叫它文言文,也叫古文。現在全世界都在學習古文,我們作為炎黃子孫能落后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文言文《楊氏之子》。生齊讀課題。
理解題目的意思。
二、讀通課文
1、師范讀。
文言文和白話文在朗讀上有不同之處,要讀出古文的韻味。聽老師來讀一讀。
2、自由小聲初讀課文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自己先試著讀一讀,把每一個字音讀正確。相信你會比老師讀得更好。
3、檢查生字詞。
4、請學生讀課文。
5、全班齊讀。
三、理解課文大意。
1、自主理解課文。
這是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先試一試。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現在請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這個故事講出來。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對照原文請學生逐句理解)
相機指導理解文言文的兩個重要方法:看注釋和聯系上下文理解
通過看注釋理解了“甚、惠、詣、乃、示、曰、未”等字的意思。
理解“為設果”需要聯系上下文的方法。
4、請一個學生完整地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
通過大家的交流,我想你一定能把這個故事通暢地講出來,誰來試試?
故事大意:在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里有個九歲的兒子,他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其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并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馬上回答說:“我可沒聽說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
5、帶著理解朗讀課文。
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來讀課文,一定能把它的韻味讀得更好,來試試。四、品讀句子,體會楊氏之子應答的巧妙之處。
1、出示思考的問題:“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師:南宋詩人、哲學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漸進, 熟讀而精思"的讀書方法,請你再細細地讀,靜靜地思考,你一定會有新的體會。大家就大屏幕上的話題一邊讀一邊思考,可以在書上作批注,現在開始。
2、品讀句子,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3、獨立學習思考,并做好批注。
4、四人小組交流。
剛才我巡視了一圈,看到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這樣請大家在四人小組里交流自己的體會。
5、全班交流。
重點點撥:
(1)孔君平指著楊梅對楊氏之子說:“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楊梅而聯想到小兒家的姓,就給楊家小兒開了一個玩笑,語言很風趣幽默。(板書:楊梅)
(2)楊家小兒聽出了孔君平的話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應,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開玩笑,所以馬上由孔君平的姓聯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給他開玩笑。
(板書:孔雀)
(3)品味楊氏之子的話外之音:
如果你認為楊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鳥啰!
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鳥,那楊梅當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五、熟讀成誦
孩子們的體會很深刻,如果現在朗讀課文,相信你能夠把自己的體會帶進朗讀,你可以盡情地感受古文的韻味,請一個同學讀。
學到這里,你能試著把這個故事背誦下來嗎?一起背一背。 不能背誦的看著書朗讀。
六、書寫
抄寫兩句重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