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魚鉤》教學雜談
質疑是創新的基礎,也是學生主動探究的第一步。鼓勵學生質疑,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心理學研究認為:當學生把學習上遇到的矛盾由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時,原來并不十分清楚的問題便明朗化了,思維過程也隨著清楚起來。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預留較多的時間鼓勵和啟發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允許學生在回答中出現錯誤,也允許學生改正錯誤或保留自己的意見,給學生提供較為廣闊的思維空間。
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第一課時時,我用了五六分鐘,讓學生對課題質疑,學生先后提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諸如:“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為什么說魚鉤是金色的?”“這個金色的魚鉤是誰的?”“課題為什么叫金色的魚鉤?”“課文以‘金色的魚鉤’為題是不是有什么含義?”等等。我就讓學生根據以上問題有重點的進行學習,并讓學生不斷地閱讀,尋找新的問題,談談自己的收獲。試想:如果我事先把這堂課安排得毫無余地,使整堂課都變成我一味地介紹、講解,實行“滿堂灌”式的教學,那學生恐怕早就去見周公了。還有什么創新可言呢?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崗小學 周 琳】
〖立足學生發展的綜合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的選擇從學生實際和興趣出發〗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新的課程形態,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它能使學生具有主動地適應社會變化的素質和綜合實踐能力。在這幾年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初步總結出了一條立足學生健康發展、強調學生親身經歷、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途徑。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如何真正發揮和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課題的選擇尤為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個體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鮮活的活動課題,從而自主確定或選擇。往往學生進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題越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經驗、貼近學生的興趣、貼近社會現實,學生越能夠較好地操作,越有積極性。
在學完《金色的魚鉤》這一課后,有個學生說他家經常做野菜吃,立即引來一片嘲笑,有的說“野菜有什么好吃,人們躲還來不及呢。”有的說“野菜不能吃,因為有毒。”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論不休,利用這個契機,我們布置學生利用一周的時間去收集有關野菜的信息。然后結合科學課指導學生走向田野進行社會實踐,到農村去挖野菜。大家興趣很濃,幾天里挖了一些他們認識的“野菜”,有的請當地農民,有的請老師鑒定,但發現相當一部分是野草,這才意識到挖野菜也有學問,必須認識野菜,才能去采野菜。隨后學生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哪些是能吃的野菜?他們又進行了調查訪問,這次認識了許多可食用的野菜,如野莧菜、艾蒿、馬齒莧、魚腥草……怎樣發揮野菜的價值呢,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了野菜“科技餐”,即利用野菜制作標本,有的把野菜壓干后鋪在紙板上,有的把野菜泡制在藥水瓶中,還有的想到了用“真空壓縮干燥處理”的制作技術。也有的小組開展了“百味野菜品嘗宴”。學生通過調查了解野菜的許多烹飪方法,在家長幫助下把野菜用各種方法做成不同的食品,有小炒、有涼拌、有野菜煎餅、還有的做成了野菜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更總結出了使用野菜的注意事項,如樹上的野菜不宜炒著吃,受污染的野菜不要吃,最后學生提出了建立野菜物種庫的建議,呼吁保護野菜,大家認識到過度的采摘,也是造成資源破壞的重要因素。即使是量特別多的種類,不合理的采集也會造成再生產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