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魚鉤》教學雜談
【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大雁塔小學 宋育令】
〖培養語感 發展思維 滲透德育〗
培養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發展思維,還能激發學生的情感,有機地滲透德育。古人說“夫綴之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見“情”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觀文入情,強調了讀文章要體味情感。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感受。郭沫若同志曾指出“語感的培養,在兒童時代的教育很重要。”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重視語感的訓練是很有必要的。
一、朗讀吟誦重點句段
培養語感,有的要從聲音上去吟味。在具體的語境中,讓學生反復朗讀吟誦,不同的語調、節奏朗讀中思考,吟誦中品味,會其義自現,入情明理的。《金色的魚鉤》中老班長看到三個小戰士不喝魚湯時,說:“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們就走不出這草地。同志們,為了革命,你們必須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著急地發問,第二句愛憐地說理,第三句果斷地命令,第四句嚴厲地暗示。結合上下文,了解當時說話的語境,讓學生反復誦讀,抑揚的語調,變化的速度,語音的輕重,使學生體會到了句子的深刻含義,老班長關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輸入學生的心田。
二、咀嚼品味關鍵詞語
培養語感,有的應細細咀嚼,慢慢品味,采用比較,換字等方法,讓學生明辨字詞的準確性,以求“語語悟其神”。《金色的魚鉤》一課,“老班長捧著搪瓷碗,嚼著幾根草根和我們吃剩的魚骨頭,……”教學時,我讓學生把“捧”和“嚼”換成別的詞進行比較。學生將“捧”與“拿”“端”比較,“嚼”與“吃”比較,經過品味,辨析出“捧”更能顯示老班長對碗里東西的珍惜,“嚼”才能反映草根、魚骨在嘴里難以下咽。盡管難吃,還當寶貝似的用雙手捧,深刻地反映當時條件極端艱苦。老班長斷糧多天,在饑餓威脅下一直想著三個病號,自己吃魚骨頭草根,這種舍己為人的品質是多么崇高啊!學生就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細細品味佳詞妙句,感受文章所要傳遞的思想感情,理解感情所包蘊的作者的觀念和認識。
【上海市浦東新區孫橋小學 徐莉莉】
〖運用情感原理培養小學生學語文興趣·激勵獲自信〗
“注重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前言”的“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中明確指出:“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總目標”中,則把“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列為其中一項;在“實施建議”中又強調“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可見,“注重體驗”不僅是語文教育的“特點”,而且是語文教育的“目標”,是語文教育的實施方法。
所謂體驗,我的理解就是人們在實踐中親身經歷的一種內在活動,體驗更多是指情感活動,是對情感的種種體會和感受。為什么今天的語文教學特別關注體驗也正因為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那種內在的知,情,意,行的親歷和驗證,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并發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具有重要的意義。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的文章,但其中所蘊涵的情感內涵,常常不能被學生準確地理解,接受,因而,學生就產生厭煩之感,對學習活動不感興趣。作為教師,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將自己對所教學科和內容產生的積極情感不知不覺地流露給學生,影響學生對學習活動,對所學課程的情感。如《金色的魚鉤》一文中有這樣二段話:“我走近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著搪瓷碗,嚼著幾根草和我們吃剩的魚骨頭。嚼了一會兒,就皺緊眉頭硬咽下去。”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說說自己的體會,然后教師非常動情地朗讀老班長的言語,如老班長輕聲說:“小聲點兒,小梁!咱們倆是黨員,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訴別人。”他用低沉的聲音說:“指導員把你們三個人交給我,他臨走的時候說,‘他們年輕。一路上,你是上級,是保姆,是勤務員,無論多么艱苦,也要把他們帶出草地。’……”讓學生挖掘課文人物老班長語言中隱含的情感之魂:為了挽救三位小戰士的生命,自己挨餓,以吃魚骨頭充饑,最后犧牲在草地上。課堂上通過教師動情的介紹,讓學生讀讀,議議,想想,最終領悟到老班長的精神所在。這種對教材中隱含情感的挖掘方式,不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是非常的深刻,到位,在這種課堂氛圍中,學生群情亢奮,產生了情感的共鳴。以情動情,感染學生,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情感激發的氛圍中,把課文學活。如老班長與小戰士的對話,教師充分發揮情感的魅力,以自己的真情把美好的情感融化在課堂教學的語言中,傳遞給學生,學生聚神屏息,淚花閃閃,他們被老班長崇高的品質所深深感動,產生情感共鳴。課堂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充滿情感的教與學能激活學生的創造力,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