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蠟燭教學實錄
教案設計意圖:
本課是實驗版教材五年級下的內容,我在教學設計時主要想通過朗讀訓練,結合課文進行語言知識的積累,以及恰當合理地使用媒體等途徑使學生更好地感知文本,體會文中人物的偉大精神,扎扎實實地上好本節語文課。
課堂實錄:
師: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為了把德國強盜趕出自己的祖國,法國的伯諾德夫人
帶著兩個幼小的兒女參加了秘密情報的傳遞工作。在他們家的桌子上醒目地放著半截蠟燭,通過昨天的預習,你們知道這是怎樣的半截蠟燭嗎?
(邊出示蠟燭圖)
【設計意圖:通過給學生看半截蠟燭的畫面,給以直觀的印象,不僅激發他們很快進入課文的學習,還促使學生邊看邊想,提高看的質量。同時還能檢驗學生的預習情況。】
生:這是藏著秘密情報的蠟燭。這是關系到一家人生命的蠟燭。
師:是呀,由于伯諾德夫人的絕妙主意,這半截蠟燭躲過了德軍的一次次搜查,可是一天晚上,三個德國軍官突然闖進伯諾德夫人家,一個中尉無意中點燃了這半截蠟燭,一場危機來臨了。
(板書:點燃蠟燭。)
師:在文中,危機指的是什么?夫人怎么化解危機?
生:危機是指敵人會發現蠟燭里的秘密,那么后果將不堪設想。她借口蠟燭暗,油燈亮而換下了蠟燭。
師:同學們,夫人面臨危機的后果是一個比一個嚴重,所以我們應該怎么讀呢?
【設計意圖:把討論中得到的感受化為有感情的朗讀,通過朗讀更使學生明確當時處境的危險。】
師:讓老師和大家一起配合著讀。為了保全蠟燭
學生朗讀課文中的句子。
師:為了不使秘密暴露,情報站能繼續安全存在
學生朗讀課文中的句子。
師:為了保全一家三口的生命
學生朗讀課文中的句子。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不同的語境進行引讀,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一次又一次地感悟當時情況的迫在眉睫,為后面的體會人物品質的環節做好鋪墊。而且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理解是最好的朗讀指導;通過朗讀加深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朗讀也是一種很好的理解方法。這樣就能把閱讀理解和朗讀訓練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了。】
師:一場危機過去了,可課文為什么說似乎過去了呢?(板書:重新點燃。)
【設計意圖:點撥難點,把課文知識上扎實。】
生:因為敵人又再一次點燃了蠟燭。
師:輕松的心情沒有持續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著青煙的燭芯點燃。
師: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
(播放鬧鐘走的音樂)
【設計意圖:恰好地使用媒體,渲染緊張的氣氛,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課文中所描寫情況的十萬火急。這樣媒體的作用得到了有效的發揮,使之真正地起到了輔助服務的功效。】
師:此時房間里的氣氛仿佛也要凝固,我們可以用哪些詞、句來描寫當時一家三口緊張的心情呢?
生:可以用膽戰心驚、心里像揣著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等。
【設計意圖:結合課文,自然而然地進行語言知識的積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師:就在這令人膽戰心驚的時候,小男孩端起了燭臺。
(板書:端起燭臺)
師:可是兇殘的德國軍官又一把奪回了蠟燭,厄運即將來臨。
(板書:奪回蠟燭)
輕聲讀讀這段話,你會產生什么疑問?
生:小男孩為什么會如此從容?
【設計意圖:教師問,學生答,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容易處于被動,受到壓抑。要改變這種情況,就要設法使教師的問逐步過渡到學生自己來問,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而且還能檢查學生是否讀懂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