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來客——隕石》教學反思
所以來新莊之前,我就請教研室的領導打電話通知,希望我們的學生也能課前搜集一些隕石的有關資料,一方面是看看孩子們搜集資料的能力和途徑,另一方面也是為此課打下伏筆,希望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二、關于本課教學目標的定位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用好這個例子落實語文訓練的任務才是我們教學的使命。于是我決定抓住課題中天外來客的“客”字,讓學生走近客人,親近客人,了解客人,進而激發學生對客人更多的好奇之情、探索之愿。因此,本課的教學我決定將隕石的“物質組成”、“隕石的旅程”和“作者的愿望”這三個方面確定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并努力通過多種手段加以落實。從而使本課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和諧統一。
三、關于本課語言訓練的著力點
對于這樣常識性的課文要真正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的確讓我頗費心思。為了落實語文教學中朗讀、想象、說話的多角度訓練,我將課文的三、四、五三個小節的教學內容作為本課教學訓練的切入點。首先,借助問題的引入:隕石“告訴”我們哪些事情?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進而讓學生懂得本文圍繞隕石講了它的物質組成、它特殊的旅程以及作者的愿望。
關于隕石的物質組成,這是解決學生知識點的一個問題。基于課前已經讓學生搜集資料,我先讓學生自行解決。當面對學生的疑惑,我坦承:關于這樣的知識也是我曾經有過的疑惑。不過我們可以共同分享這知識帶給我們的快樂。這既是資源共享,其實也無形中給了學生一種暗示,那就是:資料收集的重要性:知與不知有時就僅僅在于我們是否主動去獲取。當然,知識的解決是為了更好地感悟文本的情感內蘊,在讓學生朗讀“它沉默著那么安靜,是不是回憶著來時的旅程?”這一句時,我不僅讓學生感受這份沉默,這份安靜,更多地讓他們去感受語言的話外音,隕石并不安靜,也并不沉默,而是用它特有的語言在悄悄地告訴我們它們曾經擁有的精彩與豐富的歷程。
在理解“隕石的旅程”這部分內容時,我巧妙地將文字與圖片進行了有機對接。先讓學生觀察圖片然后將課文的內容與圖片進行匹配,從而使學生借助直觀的畫面理解深奧的文字內容。
圖文相結合的目的不僅僅是解決知識層面的任務,更重要的是落實朗讀感悟的目標。因此,在這樣的教學基礎上我采用選擇性學習的策略,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旅程,并讓學生說出喜歡的理由,這其實就是落實朗讀訓練的過程。面對繁星滿天的夜空,學生似乎回到了那個蚊蟲紛飛的夏夜,仰望星空,注目點點繁星,學生進入了無比神奇的境界,那種神往之情自然就蘊含在學生的朗讀之中了。其次,目睹那瞬間即逝的流星,帶給學生的又是一份驚喜,此時抓住一個“耀眼”,學生品出的是流星的瞬息變化,流星的神秘行蹤。對于理解“落在地球的懷抱,像一盞熄滅的燈。”讓學生更多地感悟隕石來到了地球成為我們的客人,我們應以主人的姿態歡迎它的到來,讓它在地球的懷抱睡得香甜一些,因此,學生的朗讀是那樣的溫柔而親切。在這份恬靜中讓學生感悟隕石需要我們人類的呵護與關愛,需要我們人類去開發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