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來客——隕石》教學反思
除此,在教學過程中我還讓學生借助課前收集的資料,結合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語言練習說話,其主要目的都是讓學生將文本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四、關于本課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我覺得在教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上,本篇課文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供發掘的空間。因此,在廣泛收集資源的基礎上,進行了資源整合。由于農村學生受條件所限,搜集的資料總是有限的,教師補充一些資料是非常必要的。根據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適度、適合、適用、適時的“四適”原則,我努力在教學過程中加以體現。在學生對“隕石”的物質組成不理解的情況下,我大膽地呈現相關圖片資料并加以介紹,讓學生有效接受有意義的知識。除了運用圖片資料外我還選取了短小精妙的故事,有效激發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下張開想象的翅膀,耳聞故事、目睹精彩圖片,大腦積極思考,本課教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基本目標也就落到了實處。
五、關于教師角色的轉換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
關于教師的角色轉換這是新課程所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教材復制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組織者,積極探索適應學生學習、主動發展的教學方法,這是在教學中讓我思考的問題。本篇課文用詩歌的形式來承載很強的科學知識,因此巧妙地處理講讀與感悟的關系是本課教學的藝術。講,多之一份,則變成滿堂灌;悟,少之層次,則變成隔靴搔癢,缺少語文之情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在學生不懂處講,在學生疑惑處點撥,在學生疑問處給以點化,充分引進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將激勵性評價、暗示性評價、及時性評價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教學評價中得到真實的學習體驗和成功的快樂。
新課堂教學強調要積極探索和轉變教與學的方式,努力嘗試著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但我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并沒有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是更多地將時間安排在多種形式的朗讀體味上。指名讀、開火車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齊讀、教師的范讀等多種朗讀方式交織使用,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充分地感知文本,對話文本,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更多地產出新的疑問。本課的教學結束不僅讓學生帶著微笑走出教室,更多地是讓學生的小腦袋裝滿新的疑問走出教室。學生的探索欲望一旦被激發,他們的潛能是無窮的,我想此時學生們從小探求宇宙奧秘的科學精神的種子已在心田滋生,廣泛閱讀科學書籍的欲望已在內心擴張,這就是學生大語文學習觀的基本確立,也是我本課教學的歸宿所在。
預設與生成是矛盾的統一體。預設的精彩需要實踐生成的檢驗。課上完了,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教學的實際效果與課前的預設還是有差距的,不管是成功的還是缺憾的都將成為我教學研究的寶貴資源。在此還想懇請在座的廣大領導教師提出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