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一單元教案
寫——畫 好似龍而飛龍者也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繼續反復朗讀《葉公好龍》,進一步明確寓意,聯系實際談受到的啟發。
學生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葉公好龍》,你們有什么收獲?
結合譯文,指名講講《葉公好龍》的寓意,也可以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意思。
二、朗讀并背誦課文。
1、指名朗讀課文。
2、試著背誦課文。
3、葉公喜歡什么樣的龍?從什么地方能看出來?
4、當見到天龍來的時候,葉公又是什么樣的表現?從課文中找相關的語句讀一讀。
5、他到底喜歡什么?從課文中找相關的語句讀一讀。
四、結合生活實際談感受。
在生活中有沒有葉公這樣的人?你見過嗎?結合實際談一談你自己的感受。
五、拓展閱讀: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應也。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于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么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
這說明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執竿入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譯文:
魯國有個拿著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實在想不出辦法來了。一會兒,有個老人來到這里說:“我并不是圣賢,但是我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么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后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于是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六、從這些故事中,你有什么收獲?你明白了什么?
七、小結
作業設計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自相矛盾
執竿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