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活見鬼》我來說兩句
第二,學生與文本的關系。教學中努力挖掘文言中的思想精髓,“古為今用”,真正讓文言文教學使“學生通過優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 。
本篇課文短小精悍,文字比較淺顯,借小喻大,寓較深之哲理于簡單故事之中,具有鮮明的訓誡性和諷刺性和哲理性,是一篇非常難得的 “ 相信科學,破除迷信 ” 的好教材。所以在課末設計問題: 1 、故事的結果怎樣?(用古文回答更好) 2 、此時這兩人明白了什么?他們會說些什么話?通過這一問題,學生的思路被打開了,回答的問題不落入俗套且更豐富了,當然讓學生 “ 不迷信有鬼,不疑神疑鬼 ” 這一教學本文的情感目標水到渠成。
前些日子,我們召開全體教師會,學校邀請我們語文組謝老師和翁老師針對我校青年語文老師在評優課中所展示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交流。我深深被兩位資深語文老師的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吸引,同時也被她們精彩紛呈的評析和精辟的語言折服。我們附小有許多這樣的骨干力量,在她們的幫助和指導下,附小的語文教學工作肯定會一路攀升。不過,作為執教中的一個普通老師,我有一點疑惑想和大家商榷。
謝老師認為我執教《活見鬼》一文結束語中“不管是遙遠的古代還是文明的現在,尊重科學,破除迷信都將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這句話有失偏頗。謝老師認為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迷信會消失,因而“破除迷信”不應是永恒的主題。另外,也不能把迷信與宗教混為一談。
可我則認為結束語中“不管是遙遠的古代還是文明的現在,尊重科學,破除迷信都將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這句話有道理。
科學 與迷信本來就是相互對立的矛盾體。 迷信就是盲目的信仰崇拜。科學卻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科學與迷信,是相距遙遠的兩極。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漫長歲月中,迷信在相當長的時期里都占據著統治地位。而在科學迅速發展的今天,迷信卻又借科學的美名,行偽科學、反科學之實。再者,科學本就是從迷信中成長起來的。著名的科學史家丹皮爾說: “ 科學并不是在一片廣闊而有益于健康的草原上發芽成長的,而是在一片有害的叢林 —— 巫術和迷信的叢林 —— 中發芽成長的,這片叢林一再對知識的幼芽加以摧殘,不讓它成長 ” 。科學是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成果,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知識體系,是人們社會實踐經驗的總結。科學與迷信是絕對對立的,又是相對對立的。不論是在自然科學領域,社會科學領域,還是在我們人類自身,我們未曾探知的現象太多了,我們能貿然推斷,在未來的某一天科學依然存在,迷信就消失了嗎?
宗教不是迷信。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人類思維能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以后產生的社會現象。宗教作為意識形態,首先表現為一種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同時宗教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在歷史上曾對社會的文化、文明和社會進步做出過重大貢獻。宗教是世界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宗教與人類文明同步。世界上一切國家,一切民族,都有不同的宗教存在,不同的宗教也反映了不同的社會文化、民族習慣、法律意識和政治制度,宗教是人類社會普遍的文化現象。我始終認為宗教不是迷信。我在授課中,沒有提及任何有關宗教的字眼,原因是本課內容與宗教扯不上任何關系。因此,不存在混淆概念一說。
以上是我的一點認識,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也懇請謝老師海涵我的拙見。
五年級語文組:金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