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見鬼》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活見鬼》是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寫了一個雨夜,一個人持傘獨行,有個在屋檐下避雨的人鉆到自己的傘下一同走,也不說話,懷疑為鬼,走到橋上時,持傘人把另一人推下了水,然后跑了,到早起做糕的人家里,說自己遇到鬼了。過了一會兒,一個人渾身濕淋淋的也跑進來,說遇到鬼了。兩人都說遇到鬼了,但互相看看大笑起來。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沒有鬼的,要相信科學反對迷信,否則會鬧出笑話!
這篇小文章短小精悍,幽默風趣。共有三個層次:一是雨夜兩人同行;二是互相懷疑,一人撩試后把“鬼”擠下了水;三是兩個人相遇后相視笑了。兩個人互相懷疑對方是鬼,鬧出了笑話。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借助《活見鬼》這篇文章,學生將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增強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信心,并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1、由于上學期學生接觸過文言文。學生有一定的學習文言文的經驗。
2、學生已具備的能力有:能流利的朗讀現代文,能表達自己的見解;有獨立學習及合作學習的習慣;掌握了一定的讀書方法,如:使用工具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等;能結合課文內容查閱有關資料。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6個生字;
2、能正確斷句,流利地朗讀課文。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3、能根據現代文、工具書理解內容,在反復誦讀中,能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
二、過程與方法
1、采取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
2、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適當講解。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能領悟文言文語言的凝練,吸收我國古文的精華,感受古代語言的優美。
2、使學生懂得干什么事都不要疑神疑鬼的;世上是沒有鬼的,要相信科學反對迷信。
教學重點:學習文言文要能正確斷句,流利地朗讀。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
1、學生能讀懂每句話的意思。能讀懂全文。
2、理解兩人為什么會“相視愕然,不覺大笑”?
教學時數:一教時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預習。2、教師制作教學課件。3、帶工具書。
教學過程:
一、激活沉淀,確定目標
1、板書課題,讀課題,說說對課題的理解。
同學們,在有些人的內心深處都深深地恐懼著一種東西,那就是?你認為鬼真的存在嗎?可是,古代由于科學不發達,人們信神信鬼卻是很普遍。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有關鬼的故事。(師板書課題)請同學們把課題讀兩遍。
從字面上來理解,題目的意思是——(活人見到鬼了)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明朝的馮夢龍。這篇課文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同學們從小學點文言文對更好地學習祖國傳統文化將起到很好的作用。大家有興趣嗎?
2、提出學習目標,教師歸納。
讀了課題,同學們想學到些什么呢?學生自由發言。
3、回顧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學習文言文,也是有方法的。還記得我們上個學期學過的文言文嗎?我們是采用了什么讀書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