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海中永生教學反思
在大海中永生教學反思
《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情感濃烈的通訊。文章運用擬人、排比、對偶等手法,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語言記敘了歷史偉人鄧小平骨灰撒大海的動人情景,謳歌了偉人的不朽功績和高尚情懷,表達了人民對偉人的敬仰與深深思念之情。
鄧小平爺爺離孩子的生活比較遙遠,鄧小平逝世時,學生還沒有出身,當然對鄧小平生平也是知之甚少。如何讓學生透過文本語言,感悟其崇高與偉大,讓學生情感與文章意境相融合,達到“人”與“文”的情感相通是本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大海嗚咽,寒風卷著浪花,痛悼偉人的離去……”緊扣“嗚咽”進行:“嗚咽”是什么意思?大海真的會“嗚咽”嗎?從“嗚咽”你感受到了什么?這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誘導學生進入文字所描繪的情境,學生容易感悟到文字所承載的深深的情感。然后借助一段錄像,(鄧小平骨灰撒大海的視頻)感受全國人民對這位偉人的敬仰和懷念。最后回歸到語言文字,思考課后第四題,明白“伴”字的妙處。孩子們悟得深入,讀的動情。這時候大海的嗚咽仿佛變成了孩子們的真情訴說。
上完這節課,孩子這樣說:“顧老師,鄧小平爺爺真偉大!”“我真感動呀!”
《在大海中永生》教學反思
在課堂上,瑯瑯的書聲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葉圣陶稱誦讀為“美讀”,他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侯傳達出來。”這告訴我們誦讀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相通。只有真正做到與作者同歡娛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語同己出。為了讀好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中那四個“……也許……”,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鄧小平爺爺的影響越來越大,我讓學生這樣讀,第一個也許讓第一小組讀,第二個也許讓一、二小組一起讀,第三個也許讓一、二、三小組一起讀,第四個也許讓一、二、三、四小組一起讀。這樣讀的氣勢越來越大,從而使學生在讀中不知不覺感受到鄧小平爺爺的影響是超越時代,超越國界,也增強了孩子們對偉人的無限敬意。在學生熟讀并感悟了課文后,再引導學生朗讀文章中的四個句子,進一步體會鄧小平爺爺的偉大貢獻。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把這四句話的意思連成一段話。有的說:鄧小平爺爺深情地愛著祖國和人民,他帶領中國人民書寫了中華民族的嶄新歷史,所以他深受人民衷心愛戴,而且他的影響超越了時代,超越了國界。有的說:一位帶領中國人民書寫了中華民族嶄新歷史的偉人,他的影響超越了時代,超越了國界,他深情地愛著祖國和人民,人民也衷心地愛戴他,他就是鄧小平爺爺。為了讓學生讀好全文,我讓學生用悲痛的感情讀課文的開頭部分,用贊頌的感情讀課文的中間部分,用懷念的感情讀課文的結尾部分.最后以“我認識的鄧小平爺爺”談自己的看法。
《在大海中永生》教學反思
《在大海中永生》這篇課文對于十二、三歲的小學生來講,比較深奧,較難理解。因為鄧小平這個人對于他們來說,太陌生了,鄧小平逝世的時候,他們還是“哇哇”啼哭的嬰兒呢,所以,對于他的“一國兩制”和“改革開放”政策學生真的是很難體會到。因此,為了使第二課時分析課文時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民對他的情感,在上第一課時時,我準備了詳實的資料作補充,通過豐富而直觀形象的材料,借助查、讀、想、說、寫等多種方法的整合,讓學生盡可能地了解鄧小平爺爺對中國、對世界作出的豐功偉績,以此來激發學生熱愛偉人的情感,并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讓學生深情地去緬懷鄧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的高尚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