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海中永生教學反思
在大海中永生教學反思
《大海中永生》是一篇通訊,寫的是鄧小平爺爺的骨灰撒入大海的情景的文章,這篇文章描寫得細致、生動、感人。現在這批小學生年齡都還很小,對當時的情景知之甚少,學生對于課文中人們的懷念和悲 痛之情還難以理解。要想使學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相融合,達到“人”與“文”的情感相通,可以以“情”為主線貫穿始終,所以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是這樣組織教學的。
一、課前鋪墊,用“情”搜集。
教學本課,必須要有詳實的資料作補充,通過豐富而直觀形象的材料,借助查、讀、想、說、寫等多種方法的整合,讓學生盡可能地了解鄧小平爺爺對中國、對世界作出的豐功偉績,以此來激發學生熱愛偉人的情感,并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讓學生深情地去緬懷鄧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的高尚情懷。
二、悟情,在教學第一部分時,抓住一個“情”字。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語速要慢,要沉,要讀出人民因偉人的離去而悲痛的心情。在教學第二部分時,我讓學生邊讀邊展開想象,入情入境地讀,重點讀好一些詞句,如“嗚咽”“痛悼”“撒”等詞語和排比句。在指導朗讀四個排比句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鄧小平爺爺的影響越來越大,重點指導學生讀四個 “也許”,從而使學生感受到鄧小平爺爺的影響越來越大,超越了時代,超越了國界。在該部分的教學中,我還能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聯系自己課前收集的資料說說奔騰不息的浪花把鄧小平爺爺的骨灰送往祖國的萬里海疆、香港、澳門、祖國寶島臺灣……人民會說些什么?并出示了一個填空,學生思維活躍,再次感受到了鄧小平爺爺的偉大。
三、傳“情”說話。
當學生對偉人鄧小平有了一定了解并產生了崇敬的情感之后,也就有了表達的欲望,有了“說”的沖動和需求,此時惟有一吐而快之。所以課堂上要隨時讓他們表達心聲:說偉人的不朽功勛,說人民對偉人的無比感謝等”。
四、課中升華,用“情”展現。
“讓每個孩子都有表現的機會”應該成為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思想,短短的課堂教學時間內也許難以完全做到,播放《春天的故事》,使感情得到升華。
本節課學生的參與效果與設想的還有差距,學生讀的能力還必須加強訓練,千方百計調動學生讀的興趣。
《在大海中永生》教學反思
《在大海中永生》一文,記敘了偉人鄧小平的不朽功績,表達了人民對偉人深深的懷念和悲痛之情。然而對于五年級的小學生來講,比較深奧,很難理解。因為鄧小平對于他們來說太陌生了,鄧小平逝世的時候,他們還沒有出生呢,所以,對于他的“一國兩制”和“改革開放”政策學生真的是很難體會到。細細品讀課文,覺得本文情思深沉,語言厚實,極具震撼力。因而在教學時必須扣住一個“情”字層層鋪開,步步深入。
(一)課前搜集,感知“情”。
我認為,鄧小平距離學生太遠,教學前要讓學生盡可能地了解鄧小平爺爺對中國、對世界做出的豐功偉績,以此來激發學生熱愛偉人的情感,并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讓學生深情地去緬懷鄧小平同志的豐功偉績,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的高尚情懷。教師可以采取說偉人的主要事跡這種方法,激起學生強烈的了解和探究偉人一生的欲望,給他們時間去搜集、整理、感知和內化,初步感知鄧小平爺爺的偉大之處,為課堂教學時的表達打下厚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