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海中永生》教學反思
《在大海中永生》教學反思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與文本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自我構建、學習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因而,為實現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難點,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程序:
一 在《春天的故事》的優美歌聲中導入新課
1、簡介鄧小平:(意圖: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是教學的起點,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鄧小平的資料,閱讀討論,為學習課文做好準備。)
這個環節因學生缺少查閱的書籍和網絡,沒能完成資料搜集任務,課堂中由我的講述代替。
2、激情導入:
“鄧小平爺爺的離去,令九州同悲,四海同泣……這位歷史的巨人,中華民族的英雄……”老師悲痛的話語為全文的情感基調做好了鋪墊。
二、抓住重點,研讀課文,領會感情
1、學習“飛機飛向大海”
品讀重點詞句,領悟感情
如“低低地、緩緩地”暗示偉人在最后的離別時刻,忍不住還要再看一眼他所摯愛的人民以及他為之奮斗了一生的熱土;人民群眾也不舍得鄧小平的離去。
2、學習“骨灰撒大海”
(1)在令人悲痛哀樂聲中播放飛機在海上盤旋著拋灑骨灰的畫面,老師誦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只見同學們神情凝重,完全融入了失去偉人的傷痛之中。
(2)多媒體出示排比句式“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國的萬里海疆;……”
讀讀并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這部分設計由于學生知識的缺乏和臨時的怯場,沒有同學敢舉手發言,一再的鼓勵后,仍由我的講述代替。疆域的漸次擴大表現了鄧小平的豐功偉績和巨大影響。學生則在老師引領下進行了多層次的閱讀,終于在讀中領會了感情。并能準確地補充了省略號中的內容,說出了鄧爺爺的骨灰將會撒往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3)出示鄧小平的聲音:“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閱讀討論加深理解了鄧小平對祖國人民感情的真誠、深厚和強烈。
(4)師生共讀“鄧爺爺雖然走了,但我們相信他與大海同在,與祖國同在,與人民同在。我們衷心愛戴的鄧小平爺爺將在大海中永生!”
(意圖:這一環節,我以“讀-悟—讀” 的方式抓住重點段的教學,因為“讀”是“悟”的基礎,有了“讀”才有“悟”,有了“悟”更需要“讀”,通過“讀”來內化“悟”,使感悟不斷升華,由文走向人。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基本掌握了文本內容。)
三、總結課文,表達體驗,升華情感
鄧小平爺爺將自己的一生、一切都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祖國和人民,至此,你們想對鄧爺爺說什么?
(意圖:“標準”指出:語文課程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培養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學會運用語言也是我們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所以我安排了七、八分鐘的說話寫話練習。)
有了朗讀的蓄勢,感悟的加深,情感的鋪墊,至此,學生思維的閘門打開了,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表達的語言流暢,感情真摯,達到了很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