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海中永生》教學反思
《在大海中永生》教學反思
真可謂好事多磨,經過了兩個多星期的準備,在師傅彭紅老師的指導下,在五年級組老師們的悉
心關懷下,今天,終于上了我本學期最重要的一堂課——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3課《在大海中永生》。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夠緬懷鄧小平爺爺的豐功偉績,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的高尚情懷。為此,在教學設計上,力求通過多媒體展現“骨灰撒大海,鮮花送偉人”這感人的一幕,通過學生的朗讀和多媒體視頻渲染氣氛,把學生帶回那令億萬中國人悲痛的一天,讓孩子們有身臨其境之感。
課前激趣,我有意識的向孩子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與李老師相處的這短短一年中,你們喜不喜歡我啊?”,“喜歡”孩子們紛紛點頭。緊接著,我讓他們說說喜歡的理由,有的說“李老師幽默”,有的說“李老師像我們的朋友,我們敢大膽地和李老師說心里話!”,還有的說“李老師跟我們有說有笑,更像大哥哥”……實際上我問這個問題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們怎樣來夸贊我,而是要他們課前就能夠用自己簡單的語言了評價一個人。為課文中評價鄧小平爺爺光輝燦爛的一生做鋪墊。
隨著背景音樂《春天的故事》慢慢地響起,我用舒緩、低沉的語氣,給學生背誦我們上一節課學習的段落,然后引入本節課的學習。整個教學思路比較清晰,在整個情感的渲染方面達到了效果,使孩子們很快地進入情境。在第二自然段中,對“嗚咽”和“痛悼”比較到位,通過對詞語的理解,孩子們很快地把握住了朗讀時所賦予的情感,感受到了天地同悲的不舍之情。可惜在感情升華時,播放視頻片段出現了一些技術上的失誤,只有畫面沒有出聲。如果能看到江總書記痛哭流涕的畫面,看到舉國悲痛的場面,相信孩子們更能有所體會“大海嗚咽,寒風痛悼”的場面。
而在另一個環節的設計中,四個“也許”稍顯拖沓,學生在通過理解意思,明白了“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范圍在不斷擴大,通過自己的朗讀來表現,就是音量在慢慢擴大,孩子讀得非常到位。而出人意料的是,在語言表達練習時,設計讓學生說話,內容是結合課前收集的鄧小平爺爺的豐功偉績來談談“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不同的地方,那些地方的人民會對鄧小平爺爺說些什么?”,孩子只找準了祖國的人民會感謝他帶領中國走上社會主義的小康社會,說出了世界人民感謝他對世界和平做出的貢獻,但對澳門、香港,祖國寶島臺灣,孩子們竟然沒有說上來。這說明在第一課時時,孩子們課前收集的資料太雜,沒有重點,我對孩子們的點撥還不夠,所以導致孩子一時答不上來。這讓我有些遺憾。澳門香港是一國兩制,祖國寶島臺灣想要早日回到祖國媽媽的懷抱,這部分內容,我在課后給孩子進行了補充。
整節課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在細節方面,教師的欲設方面還有待提高,特別是備課,備學生,更應該充分利用有效教學資源,將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融入其中,使學生達到情感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