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百出的《他發明了什么》
《他發明了什么》一文講述一位叫惠特尼的美國人,在18世紀發明了一種方法,叫“標準化”。“1797年,美國獨立不久,為了捍衛主權,要與外國作戰,政府需要定制4萬多支毛瑟槍。按那時的制造工藝,“4萬支槍”可是個不小的數字。時間緊迫,到哪里去找那么多鐵匠呢?
有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說他可以制造出來。許多人都說惠特尼是個不知深淺的騙子,沒有人相信他有這個能力。情急之下,惠特尼決定向人們展示他的辦法。
惠特尼請大家到他的工廠參觀,杰斐遜總統也去了。
……
聽了惠特尼的介紹,杰斐遜總統非常高興,當即命下屬與惠特尼簽訂了生產合同。……”
這是一篇歷史小故事,惠特尼請總統參觀自己的工廠確有其事。但是我翻看了兩篇有關文獻,匪夷所思地發現,這短短的小故事,卻充滿了史實錯誤:
1,1797年時的美國總統不是托馬斯·杰斐遜,而是約翰·亞當斯。文中提到的惠特尼向總統展示產品的時間是1801年1月。那時候,杰斐遜也不是總統。雖然他已經當選下一任美國總統,但是要到3月4日才能正式宣示就職。他是以president elected(候任總統)的身份和約翰·亞當斯總統一起去看惠特尼的展示的。(《兵器史:由兵器科技促成的西方歷史》)
2,惠特尼出生于1865年,當他向總統展示自己的標準化工藝時,已經36歲,他一共活了59歲。說他是“青年”,不知道合適否?
3,文中說杰斐遜當即下令簽訂生產合同也是不確切的。惠特尼早在1798年就與美國陸軍部簽訂了生產1萬支步槍的合同。但是在收到了一筆高達5000美元的巨額預付款之后的10個月里,他基本上毫無進展。之所以向總統進行演示,是因為合同馬上要到期了,而他根本無法按期交貨,他想通過演示來說服總統,他有好的想法,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結果他成功了,不僅得到了更多的時間,還得到了更多的錢。
4,惠特尼的標準化并沒有提高效率、加快進度。直到合同規定期限的8年之后,即1809年,他才把一萬支槍造好。那時候,所謂維護主權的戰爭,(其實只是威脅,并沒有真正開戰)早已過去了。(維基百科)
惠特尼在美國歷史上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他以“軋棉花機”的發明者而著稱,這種機器被認為是工業革命時期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在美國南方種植園中廣泛使用,維基百科稱這項發明“鞏固了美國南方的奴隸制”。而他自己則在后半生時間里不遺余力地推銷“零件互換工藝”。但是由他的工廠生產的槍支,質量很差,造假奇高,可以互換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大部分還要靠手工制造,以至于美國軍方決定再也不和他簽訂合同了。他的歷史意義在于,啟發了當時的政治家和其他工業家,在機械生產和技術革命中逐步實踐和完善了“標準化”。
這篇文章為了說明一個道理,就主題先行,人為地改編歷史,并且遍布錯訛之處,不是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