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發明了什么》教學反思(精選3篇)
《他發明了什么》教學反思 篇1
關注學生
1、學生聽課時的反應如何?
絕大多數學生聽課較專注,但仍有少數學生雖然遵守了課堂紀律,思維卻沒有跟進學習過程。
2、學生合作情況描述?
學生喜歡參與合作學習,合作氛圍較好。但是在合作過程中仍然是優生占主導,有些學生在合作中不能發表自己的觀點,參與研究。
3、學生學習效果描述?
通過對惠特尼做法的重點語句的理解,學生基本明白了什么叫“標準化方法”,并能將理解運用到現時生活中。通過生產毛瑟槍兩種方法文字上的對比,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總結出兩種方法的不同之處及“標準化方法”的進步之處。教學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但由于教學環節設計的問題,導致學生進入學習狀態較為緩慢。
4、哪些學習設計滿足了學生需要?
(1)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抓住關鍵語句體會“標準化方法”。
。2)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探究生產毛瑟槍兩種方法的不同。
。3)尊重學生例舉。
在結束生產毛瑟槍兩種方法對比這一教學環節時,馬琪的手一直高高舉起,剛才的總結她似乎還有觀點沒有表達出來。為了尊重她的感受,于是請馬琪說一說自己還有什么想法。果然,馬琪對兩種方法又進行了對比,雖然她的語言很瑣碎,但想法卻很好。她說以前的毛瑟槍只有鐵匠才能制造,制造方法難度高,過程也很復雜,因此一人只能制造一把槍,而現在只要學習掌握了簡單的生產和組裝技術的人,就能生產毛瑟槍,非常的簡便。由此可見,學生潛力是無窮的,就看教師是否給他們發揮的機會。
(4)本節課的異類觀點(學生姓名、觀點)無
。5)這節課從學生那里學到了什么?
在合作交流中拓展了思維。
。6)意外發現哈天宇、楊紅龍的閃光點。
(7)對于曾明威,關于上課雖然不破壞紀律卻不參與學習的事情,課后應該找他談話。
關注自己
本節課我講授的時間有多少?大約25分鐘
2、我在教室里是怎樣走動的?
絕大部分時間在講臺教授,一定時間作環形走動,參與檢查學生的學習過程。但也喜歡停留在右下方的過道上。
3、師生交往互動狀況,改進措施。
在師生交往互動中,當學生意見沒有表達完整或不準確時,教師總是不由自主幫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補充,抓緊時間進行下一個環節。
改進措施
1、合理分配教學時間,突出教學重難點。在重點和難點的地方,留夠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表達。
2、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耐心傾聽學生的觀點。
哪些片斷值得仔細的咀嚼?
教師讓學生自讀課文7、8段,找出表現惠特尼做法的句子。并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按順序”“指導”體會“統一的組裝過程”;抓住“分別”“形狀大小都相同”體會“成批生產標準化零件”,從而理解到惠特尼發明的標準化方法就是“先成批生產同一標準的零件,然后統一組裝成成品”,進一步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引導學生將標準化制造毛瑟槍的方法和18世紀以前的方法作對比,體會標準化方法的先進之處。在這一環節中,因為有了之前的學習鋪墊,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很容易地總結了兩種辦法的許多不同之處,大大超越了文本內容和教師的預想。如,有的學生認為以前的毛瑟槍必須需要一個既能制造所有零件又能安裝的鐵匠,而現在標準化的生產,只需要工人即可,使生產更加簡便;有的學生還認為,之前的鐵匠生產一個個的零件隨意性較大,相對標準化方法容易浪費資源……學生思維之花的閃爍,正是源于對于文本的深刻理解。而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又源于對文中關鍵性語句的體會。由此可見,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性的品詞析句,有利于對文章中心的把握,也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5、教學中的生成有哪些?
學生對關鍵語句的理解及對于制造毛瑟槍兩種方法的對比結果。
6、導致我心情不佳的事件?
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緩慢,不能積極回答問題。
7、如果給我重試的機會,在哪些方面我將做得更好?
如一開始讓學生體會惠特尼的做法時,由于缺少對18世紀前毛瑟槍制造方法不足之處的認識,因此,學生在學習時沒有及時進入狀態,不知道從何下手抓住哪些關鍵語句進行體會。其次,對于對“分號”的認識的滲透,教學中處理得比較生硬,導致學生認識不深。教學中環節設計還不夠清楚。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值得仔細分析,改進方法。
8、其他值得研究的問題。
關于板書的設計,如何能夠能精煉地反映出課文的結構和教學的意圖。
五年級上冊《他發明了什么》教學反思
10月,在實驗小學的階梯教室,我執教了《他發明了什么》。當我再次審視這堂課,感受頗多!
第一個感受就是,這堂課上得很不成功!客觀的原因自不必說了,說說我在這堂課中暴露的問題吧!記得那是在檢測預習的環節,我預設的是5到8分鐘結束檢測,可我萬萬沒有想到這個班孩子的預習效果會是那樣,于是,在這個環節,我多停留了一會兒,而正是這兒的多一會,導致了后面的環節時間不夠,重點不夠突出。之所以會出現檢測預習的多停留,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我的臨場應變能力太弱,第二個,是因為我的一些教學觀念,我在準備賽課的過程中,看了一些光盤,那些老師,尤其是竇桂梅老師執教的《秋天的懷念》,讓我真正的感受到了語文課就是要重視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尤其是評價這個教學手段,不能形同虛設,要實實在在。老師不能忽略課堂存在的一些突發問題,不然,這個課就是上給別人看的,而不是給學生上的?上,我對此的理解很膚淺,也直接導致了我在這堂課中運用上的生疏,不過,我為自己感到高興,雖然,這次我的課失敗了,但我相信,我以后的課堂會呈現更多的精彩!不是有句話這樣說的嗎?失敗是成功之母!
第二個感受就是,我在準備賽課的過程中,教學觀念發生了一些改變,正如領導所說,不管此次結果如何,走過了這一次,我們都比以前更加地成熟了!首先是對于課堂評價語言的體會,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德國的教育家第多斯惠還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真誠地根據學生個體差異,進行恰當的點評,我相信課堂一定能充滿生機,并真正的讓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長。平常,在我的課堂教學中,我自己也不太注意評價語言的使用,尤其是對學生的激勵,喚醒和鼓舞做得很不夠!有時候,不知不覺會忽略他們是鮮活的生命,需要老師的語言給予適當的澆灌,看了很多名師的課堂后,我才深深體會到,作為老師,每個孩子都需要去激勵,去喚醒,去鼓舞。≌n堂評價語言,除了需要多學習,多積累,我想,更重要的是,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突然之間,以前的很多話在這一刻領悟了,比如“要變先變觀念”,“愛學生是教育的基石”等等。其次是對于互動的體會。以前,也常常聽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詞匯。那時,真的不太清楚怎么互動?戳烁]老師的課,我知道了什么叫互動。其實,我們在課堂中,常常很忽視互動,比如說,一生讀文后,請另一生評價,評價的學生常常忘記他是在和讀書的同學交流,因此那種感覺就是走走過場,評價就成了一種形式,而并沒有通過評價達到應有的作用——讓讀書的人知道自己哪里讀得好,哪里讀的不太好。老師也常常蜻蜓點水,評價走得很不實。
我想,真正的課堂,應該是立足于學生的,盡量讓每一個學生,在情感上,知識能力上,都有所提高,這是我努力的方向!
《他發明了什么》有感
上周,我們學了他發明了什么這一課, 我的總感受很深。
這片課文通過寫惠特尼發明了“標準化”生產方式的過程,簡單介紹了標準化在現代大工業生產的意義,揭發了“發明創造不只是表現在有形的物品上,還表現在科學方法上。”
老師還讓我們用分號造一個句子,我造的句子是:我們的教室布置得非常漂亮,左邊是紅花臺,上邊寫著七個大字:做一片美的葉子;右邊寫這八個大字:亮我特色,展我風采的這是讓我們的作品在這展示的;后面是我們班級的班級心語,上面貼著我們想的什么。
讀了這篇文章后我的感觸很深。
《他發明了什么》教學反思 篇2
《他發明了什么》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說明性文章,教學時,我指導學生通過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文中惠特尼發明的標準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標準化對于現在化大工業生產的重要意義。教學中,我將惠特尼的標準化做法和鐵匠師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裝的做法的不同結果進行比較,從而深刻感受到標準化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啟發學生理解:發明創造不只表現在有形的物品上,還表現在科學的“方法”上。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課文后的資料和自己在刻下查找的資料,自己探索問題,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這節課基本上以學生為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自學、交流,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課文的內容不難,學生容易理解,重點是讓學生體會毛瑟槍制作的艱難,為后面理解課文打好基礎,使學習水到渠成。
把課堂歸還學生
因為有感于五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由于過于理性而漸趨沉默。我試著把課堂交給我的學生。
一開始,我在課堂上把課文《他發明了什么》進行拍賣:“誰想來講一講這篇課文?”很多學生狐疑地望著我,不知道老師的葫蘆里賣的什么藥。沉默,頃刻張凌晗第一個舉起了手,林子涵第二個舉起了手,“好!第一個抓住機會的是張凌晗。你來講《他發明了什么》,林子涵你來講《寓言兩則》!蓖麄儍蓚有些激動又自豪的小臉,我心里也心潮澎湃。
經過一番精心的準備,下午第二節課的鈴聲打響了,“張老師”站到了講臺上,有幾分稚嫩有幾分緊張有幾分自豪有幾分激動,開始了她的課前談話:“同學們,首先說點題外話,(有點玄)我非常感謝那些幫助我的同學。為了幫助我講這節課,很多同學都給了我幫助,(激動得有點語無倫次了)有的同學預祝我成功,有的同學主動借給我資料。我非常感謝大家……”可愛的“老師”竟然無語凝噎,摘下眼鏡擦了擦眼睛,教室里就響起了掌聲。
課堂進行得很順利,坐在學生的座位上,突然間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假如能再做一次學生多好!我認真地聽著“老師”的講解,“同學”的發言,偶爾也會參與課堂發言。感覺學生的朗讀似乎也流利了很多,學生的回答也精彩了很多,學生的紀律也安靜了很多,偶爾還會禁不住回頭看一眼我這個“同學”……
不知不覺中,一陣清脆悅耳的下課鈴聲打響了,大家都有點意猶未盡。課間休息中,很多學生都圍住我,要求報名講下一篇課文。最幸福的是張凌晗,她張開雙臂,仿佛要擁抱這美好的世界,“噢——”她微笑著像個天使:“我又一次感覺世界上的一切是那么美好!”
告訴大家,我也有同感!
從學生實際出發設計教學
昨天結束了“方法”這個主題單元的開篇課文《他發明了什么》一課的教學。這篇故事性的說明文很有意思,它讓學生知道了發明創造不只表現在有形的物品上,還表現在科學的方法上。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注意到教參上的要點提示中有這么一條:可以將標準化做法與鐵匠師傅一件件自己打零件自己安裝的做法的不同結果進行對比,來感受標準化的意義。教參上還有一個示范表格。在對比中學習的確實個好方法,我當時也沒多想就決定選擇這種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中,前面的學習孩子們積極性高,教學推進順利,但當我把對比的表格一出示,活躍的課堂變得沉寂下來,孩子們對于幾個分欄并不十分清晰,對要點的歸納也比較困難。幸好此時救命的下課鈴響了,我回到辦公室,急速思考更改后的教學設計。短短的10分鐘后當我重新站在講臺上時,我將對比表格刪去,指著教室里的電風扇說:“這風扇的一個螺絲釘壞了,不轉了,女同學們都是標準化發明之前的技術工人,你們會怎樣做?男同學運用標準化方法又會怎樣做?”課堂立刻活躍起來,很多做法甚至非常有創意。
現在回想起這節課,我想,運用對比的方式學習一定要文章的線條比較清晰,尤其是學生對文章的內容要非常熟悉,否則,教學顯得很硬,容易將文章肢解,學生接納的信息反而不清晰。
《他發明了什么》教學反思 篇3
《他發明了什么》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說明性文章,要指導學生通過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文中惠特尼發明的標準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標準化對于現在化大工業生產的重要意義。教學中,可以將惠特尼的標準化做法和鐵匠師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裝的做法的不同結果進行比較,從而深刻感受到標準化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啟發學生理解:發明創造不只表現在有形的物品上,還表現在科學的“方法”上。
本課的設計層次清楚。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課文后的資料和自己在刻下查找的資料,自己探索問題,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這節課能以學生為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自學、交流,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課文的內容不難,學生容易理解,重點是讓學生體會毛瑟槍制作的艱難,為后面理解課文打好基礎,使學習水到渠成。
《他發明了什么》教學反思
上完這一節課后,肖主任對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的情緒不夠飽滿,導致課堂不夠活躍!其實我自己也有同感,越往后越覺得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高,課堂上顯得有些冷清了,雖然自己及時做了調整,但教學效果還是不盡如人意。
德國的教育家第多斯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倍芗睢拘、鼓舞學生的不是別人,恰恰就是你——教師,課堂上你的神態、你的動作、你的語言,甚至你語調的高低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狀態。雖然教師高漲的情緒、飽滿的狀態不一定能使課堂教學變得順利,但能給學生一種積極學習的暗示,思維才能主動跟上學習進程。
《他發明了什么》是北師大版第九冊教材第八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講述的是二百年前美國獨立不久,為了捍衛主權與外國作戰,急需定制4萬多支步槍,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發明了“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在當時有限的制造工藝下,與總統簽定了生產合同。簡單介紹了標準化在現代大工業生產的意義。揭示了“發明創造不只表現在有形的物品上,還表現在科學的‘方法’上”的深刻道理。我執教的是第一課時,主要安排了四個環節:一、實物導課;這是三節課中唯一不是直接利用課件出示圖片進行導課的。雖然課件出示圖片的方法比較簡單,但直觀性遠不如實物,再說“電燈泡、電話、飛機(模型)”等物品都是司空見慣的,容易找到,這對體會有形的物品較有幫助。也許是賽課的第一節課,我有些緊張,忘記了此處的板書,雖然無傷大雅,但若加上,板書整體的對比性更明顯。二、生字教學;最近的教學中,我一直嘗試把生字教學和課文內容聯系起來,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就曾指出:語言是一個系統,它的任何部分都可以而且應該從它們共同的連帶關系加以考慮。結合語境辨析詞語體現著一種考察事物的整體性、轉換性以及自調性。這種辨析能很好地幫助我們根據上下文取舍,并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是語文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所以這個環節,我個人比較滿意,今后將繼續嘗試,并不斷改進。三、對比教學,感悟文章;我曾寫過一篇論文《巧用對比 突破教學重難點》,在這篇文章里,我就認為運用對比這種手法,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運用對比,能把好同壞,善同惡,美同丑這樣的對立揭示出來,給人們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對比教學,不僅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而且更有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掌握;對比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更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對比教學,不僅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還能提高課堂效率。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的處理還顯得粗糙,特別是一些問題的設計用詞遣句還不夠精準,導致學生跳出段落,跑向后部分內容。其次,對于對“分號”的認識的滲透,教學中處理得比較簡單,學生認識可能不深入。四、創設情境,感悟中心。本環節的設置,一方面希望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想讓學生對惠特尼產生敬佩之情,并由此激發出不斷探索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偨Y時,卻沒有預想的周全,略顯倉促。總體上來說,這節課完成了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并做好了下一課時的鋪墊。
課已經上完了,最后套用老舍先生的一段話總結本次賽課的收獲: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教學的樂趣。(芭茅小學:張紅萍)
《他發明了什么》研究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說明性文章,文章寫的是二百年前美國獨立不久,政府為了捍衛主權,急需定制4萬多支毛瑟槍,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發明了 “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在當時有限的制造工藝下,與總統簽定了生產合同。從而顯示出標準化在現代大工業生產中的意義,揭示了“發明創造不只表現在有形的物品上,還表現在科學的‘方法’上”的道理。本課要達成的教學目標為: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語,理解課文內容,讀懂惠特尼發明的標準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標準化對于現代化大工業生產的重要意義。2.認識分號對掌握要點的作用,初步掌握分號的用法。3.提升不斷探索和勇于創新的精神。根據這一目標要指導學生通過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文中惠特尼發明的標準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標準化對于現在化大工業生產的重要意義。教學中,我將惠特尼的標準化做法和鐵匠師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裝的做法的不同結果進行比較,從而深刻感受到標準化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啟發學生理解:發明創造不只表現在有形的物品上,還表現在科學的“方法”上。
本課的設計層次清楚。導課時,我從學生自己知道的發明家入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對比的方法,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復述課文,激發學生復述課文的興致,又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整個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讓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美國學者布魯巴克說過:“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原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眴栴}是人們認識活動的啟動器和動力源,是從未知到已知的過渡形式。提出問題后,再進行整理篩選,選出最有價值的、牽一發而動全文的重點問題,帶著這一感興趣的問題品讀探究,小組討論交流,就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理解內容。這樣就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探究精神。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課文后的資料和自己在課下查找的資料,自己探索問題,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這節課能以學生為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自學、交流,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課文的內容不難,學生容易理解,重點是讓學生體會毛瑟槍制作的艱難,為后面理解課文打好基礎,使學習水到渠成。
本課教學存在著的一些不足之處。這是一篇故事性的說明文,所以應該先從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為切入點,知道在十八世紀的技術造4萬支槍可能嗎?從而引導學生讀2-9自然段,關注惠特尼的做法,比較這樣做的好處,同時指導學生的朗讀。最后應從標準化成為全世界通用的一種方法,直到現在仍然在使用引導學生體會惠特尼的發明的重大意義。經過這樣一修改,本課的教學目標體現得更加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