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發明了什么》教學指導
〖教材分析〗課文講述的是二百年前美國獨立不久,為了捍衛主權與外國作戰,急需定制4萬多支毛瑟槍,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發明了“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在當時有限的制造工藝下,與總統簽定了生產合同。簡單介紹了標準化在現代大工業生產的意義。揭示了“發明創造不只表現在有形的物品上,還表現在科學的‘方法’上”的深刻道理。
全文共12個自然段。可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列舉瓦特發明蒸汽機,愛迪生發明電燈泡,貝爾發明電話,萊特兄弟發明飛機……話鋒一轉,提出有一個人發明的“東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巧設開篇,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讀者一定很想了解這個人是誰,發明了什么“東西”,為什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講述的是二百年前美國獨立不久,為了捍衛主權與外國作戰,急需定制4萬多支毛瑟槍,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發明了 “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在當時有限的制造工藝下,與總統簽定了生產合同。“話還得從二百年前說起”是過渡句,作者從兩方面指出了定制4萬多支毛瑟槍所面臨的棘手問題。一是18世紀以前,毛瑟槍算一種十分復雜的機械裝置,每支毛瑟槍都是鐵匠師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裝的,每一個零件的大小尺寸并不完全一樣。如果哪一個零件壞了,只能請鐵匠師傅再按原來零件的大小打制一個。二是政府需要定制4萬多支毛瑟槍,是個不小的數字。時間緊迫,找不到那么多的鐵匠。這樣緊急的關頭,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說他可以制造出來,遭到了許多人的懷疑。情急之下,他請大家到工廠參觀,展示他的辦法――制造標準件。這樣的做法有三個好處,一是制造簡便;二是可以批量生產,組裝簡便;三是修理簡便。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簡單介紹了標準化在現代大工業生產的做法――成批生產同一標準的零件,然后統一組裝成成品,使原本只能一個個生產的物品,變成批量化生產,和意義――只有標準化的產品,才能快速大量生產,廣泛使用。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揭示了“發明創造不只表現在有形的物品上,還表現在科學的‘方法’上”的深刻道理。
〖要點提示〗
1.這篇課文是具有故事性的說明文。要指導學生通過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文中的惠特尼發明的標準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標準化對于現代化大工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2.深入研究課文。思考標準化的具體做法。
3.可以將惠特尼的標準化做法和鐵匠師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裝的做法的不同結果進行對比,深刻感受到標準化在現代大工業生產的意義。
4.引導學生認識到分號對幫助我們掌握要點很有幫助。比如說惠特尼制造標準件的好處,用兩個分號表明有三條好處。
〖教學建議〗
1.課前可布置學生查找一些重大的發明人和相關的發明。教學時,通過介紹,匯報相關資料,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2.教學時,緊緊圍繞“他發明了什么”這一問題深入讀書,有的放矢,明確閱讀的目的。
3.課文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可以通過填寫表格的形式,讓學生將惠特尼做法的三種好處選擇重點詞語填寫下來。還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結合語言文字比較一下惠特尼的標準化做法和鐵匠師傅自己一件件打制零件,自己安裝的做法的不同結果,總結惠特尼做法的三種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