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審驢》教學設計
師:讀了這幾句話,你能說說包公一審瘦驢用了什么方法嗎?
(板書 餓驢)
對這一情節,誰有不明白的地方?
啟發:①斷案如神的包青天審案時為何也要皺眉?
(包公審案也面臨著困難。此案并不復雜,但很棘手。所以他要好好想辦法。)
“想了想”他想到了什么?(請聯系下文回答)
(驢和馬一樣能識路,我先餓餓驢,再關它幾天,打他一頓,然后把它放了,它準會去找自己的主人。)
師:可見包公是怎樣的人?(明察秋毫,胸有成竹,足智多謀。)
現在你就是包公,請讀這幾句話。
(點擊課件)指導:短短幾句話,連用了五個感嘆號,可見包大人的威嚴,讀時不僅要強點幾個重點詞,語速也不能太快。再請男生讀。
②包公是“眉頭一皺就計上心來”,可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出包公心里的想法?(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讓故事富有戲劇性。)
⑵包大人二審瘦驢又用了什么方法?
(抽讀說后)(二審驢時打驢。板書 打驢)
包公命令打驢毫不手軟,說明他辦案怎樣?(果斷)
請你再讀這幾句話,要讀出包公的英明果斷。
包公一拍驚堂木,大聲叫道:“喂,當差的!把這頭冒名頂替的蠢驢打四十大板,要使勁打!”
誰聽出他強調了哪幾個詞,(點出課件)請齊讀一遍。
⑶打完之后呢?(放驢。板書放驢)
(抽讀)包公下令道:“現在把它放了,隨他愛上哪兒就上哪兒。”
2、包公用這種奇招來審驢,結果怎樣?請齊讀最后一段 (結果抓到了小偷,換回了好驢。) (板書破案)
為了抓住小偷,包公故意把驢給放了,這就是三十六計中的——
欲擒故縱計。板書 欲擒故縱)
師:讀到這兒,你們還有疑問嗎?
點撥:包公盡可以餓驢、打驢,放驢,驢自然會跑回家去,可他為什么一定要威風凜凜的升堂、拍驚堂木、并大聲喊呢?
(既然在審案,就要有審的架勢和過程;況且這消息一傳開,就有許多人圍觀——這不,到了第三天升堂時,到庭聽審的不只是——幾十號人,而是——好幾百人。包公虛漲張聲勢,就是要向大家宣告法律的威嚴和斷案的公正;也為了迷惑小偷。)
小結:孩子們,這就是包公審案的高明之處,也是他用計的妙之所在:明明想到了辦法卻不說出來,還煞有介事地升堂,威風凜凜地審理,最后欲擒故縱,輕松破案。
師:了解了包公審案的高明之處,能用一兩句話來夸夸包公嗎?
(板書 足智多謀 斷案如神或神機妙算)
師:我想請最能干的男生來扮演包大人,把包公說的話連起來讀讀。
(出示課件):試讀,看怎么才能讀出包公用奇招破奇案的威風嚴正、胸有成竹和沉著果斷。
抽讀,指導讀,再抽讀。
寫法:文中作者抓住包公的神態、動作和語言來描寫,一個秉公辦案的包大人形象就躍然紙上了,還讓讀者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在寫人、記事的文章中,我們也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和語言進行描寫。
3、故事中還有誰用了計謀?
生:我認為小偷也用了計謀——追問:他怎樣用計的?
(他用自己的瘦驢換劉五的好驢。板書:小偷 換驢)
師:誰知道小偷用的是三十六計中的哪一計?
(偷梁換柱。板書 偷梁換柱)。
師:請大家揣測一下:小偷自認為他這一計妙在何處?
(掩人耳目,失主有一頭驢,就不會告自己,自己便可逃脫罪責。)
可結果呢?(板書被抓)——這可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