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月光啟蒙
7、就在這樣美的月夜里,母親——(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8、學生練讀,談感受,理解“芳香的音韻”。
9、出示:“那時,我們日子清苦,……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1)理解“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
(2)理解“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保ā拔摇泵靼琢耸裁?)帶著這種理解再讀兩首歌謠。
10、剛才,我們學習了“唱歌謠”部分,同學們抓住了重點詞句,通過朗讀,表達了自己的獨特體驗,這是讀書的一種好方法。接下來,我們就要用這種方法繼續學習,剩下的三個部分。(可以學生喜歡哪個部分就先學哪個部分。)
(1)講故事部分抓住“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斌w會月光下母親的美麗與圣潔。
(2)唱童謠部分主要通過“朗讀——談談感受——朗讀”這樣的方式理解課文內容。
(3)猜謎語部分主要通過讀謎語來體會母親的慈愛。
11、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謎語……(指板書)就這樣,母親給了“我”人生最初的啟蒙。母親到底都把什么給了“我”呢?一分鐘小結一下,把它寫在課文插圖旁邊的空白部分。(多媒體出示:母親把 伴著月光給了“我”, (使我) 。)
12、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謎語,不識字的母親也許并不知道這樣的方式會給孩子帶來什么,但滿懷對孩子的愛,她把勤勞,把想象,把詩情,把智慧伴著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讓“我”受益無窮,終身難忘。所以,作者孫友田說:——(出示)“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飛向詩歌的王國!保▽W生齊讀)
13、現在,你知道為什么以“月光啟蒙”為題了吧?(正因為這月光下的啟蒙教育影響了作者的一生,所以文章以《月光啟蒙》為題,表達對母親的深深感激和懷念。)
三、拓展升華
1、作者通過此文告訴我們:雖然“我”的母親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但她卻――(用那一雙勤勞的手為“我”打開民間文學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雖然“我”的生活貧窮而清苦,但“我”的母親――(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啟迪我的想象。)雖然“我”的母親不認識一個字,可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2、在你們的眼里,這是一位什么樣的母親?(勤勞、聰明、善于和孩子溝通……)
3、這就是“我”的母親,一個令作者驕傲、自豪的母親!然而,時間的車輪無情地碾碎了母親的青春!拔摇眰子高了,母親的脊背卻彎了;“我”長大了,母親卻老了;“我們”生活好了,母親卻感受不到了。其實這篇文章在入選我們課本時省略了一個部分,他告訴我們孫友田在怎樣的時刻寫下了這樣的文章,在這里,我想讀給同學們聽一聽,也許聽完后你會有另一份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