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教學設計
師:阿炳多么希望有一天能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所以聽著聽著,他聽到了深沉的嘆息,聽到傷心的哭泣,聽到了激憤的傾訴,聽到了倔強的吶喊。他要與命運抗爭。 師:為什么阿炳的苦難只能傾吐給月夜聽呢? 他的嘆息聲有人要聽嗎?(沒有) 他的哭泣聲有人要聽嗎?(沒有) 他的傾訴聲有人要聽嗎?(沒有) 他的吶喊聲有人要聽嗎?(沒有) 師:所以只能把自己的滿腔情懷傾訴給這茫茫月夜,就這樣,《二泉映月》誕生了…… 下節課我們品讀琴聲,走進阿炳的內心世界。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堂課我們了解了阿炳的身世以及他創作《二泉映月》的。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一起用心去聆聽琴聲,走進阿炳的內心世界。 二、品讀琴聲,體會內涵。 1.讀課文第5自然段,體會阿炳的心聲。 (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配樂引讀課文第5自然段,領略這首不朽的名曲。) 師引讀:起初……;一生跟讀:這似乎…… 師引讀:隨著……;一生跟讀:它以勢不可擋…… 師引讀:月光照水……;全班跟讀:阿炳用這動…… 2.師:同學們,其實琴聲的變化可以用一條曲線畫出來的。來,伸出你的手跟老師一起邊讀邊畫。 (起初,琴聲委婉連綿,有如山泉從幽谷中蜿蜒而來,緩緩流淌。隨著旋律的升騰跌宕,步步高昂,樂曲進入了高潮。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樂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響,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蕩。) 3.師:同學們,你想過嗎?琴聲之所以會這樣變化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是因為阿炳在演奏的時候,他的情懷始終是在變化著的。)怎樣變的?再讀課文。 4.讀后交流。 開頭時——這似乎是阿炳在贊嘆惠山二泉的優美景色,在懷念對他恩重如山的師父,在思索自己走過的人生道路。 高潮時——它以勢不可擋的力量,表達出對命運的抗爭,抒發了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向往。 結尾時——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板書:贊嘆 懷念 思索 抗爭 向往 愛…… 5.下面,就讓我們隨著作者的筆觸走進樂曲,走進阿炳的內心。 (1)學生自己練讀,指名讀。(此時情感還沒有恰當的表達出來。 (2)師:多么委婉的琴聲,多么感人的文字,老師也想用心靈來誦讀這段文字。 師范讀。 (3)分三部分指名讀,適時評價點撥。 隨機齊讀。 (4)生合作配樂朗讀。女生讀開頭部分;男生讀高潮部分;最后全體讀。 (5)配著音樂有感情地背誦。 6.師:一位雙目失明的民間藝人,一位靠著賣藝度日的民間藝人,一個從小失去母親的民間藝人,他靠什么創作出這么偉大的作品?(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