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詩兩首 蘇教版五下教案
課前思考:
原本為這一古詩的教學在頭疼,看了劉老師的教案豁然開朗,所謂“詩中有畫”就是如此。當我們的孩子能夠用自己的手中的筆描繪出精彩的畫面的時候,是不是可以斷定他們已經能夠理解作者所想表達的意境了呢?是否孩子們已經能夠和作者進行對話了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同樣的在繪畫時,孩子的大腦是在不斷的思索的,彩筆描繪出的情景,孩子們一定能夠用語言再次的進行表達,甚至應該說,孩子能夠聯系到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更為精彩的呈現。
課前思考:
古詩教學,一向是閱讀教學中的難點。難在其時空跨度太大,離學生生活太遠;話語風格又與現代白話文迥然不同,學生理解起來難點頗多。因此,《古詩兩首》雖寥寥幾十字,真正潛下心去讀,感覺卻比一篇現代文艱澀得多。
《游園不值》與《宿新市徐公店》都是描寫春景的詩句,兩者有很多共通之處。兩首詩的作者都是宋朝人,又都以自己獨特的視角來寫春天。《游園不值》另辟蹊徑,不直接寫滿園春色,而是通過一枝出墻的紅杏來渲染出關不住的春色,真是以少勝多的描寫典型。從深層解讀來看,它更是揭示了這樣一個理:一切充滿生命活力的新鮮事物,任何外力無法阻擋它的發展。《宿新市徐公店》詩人描繪了幽靜安逸的田園春光和兒童在菜花地邊追逐蝴蝶的生動畫面,前兩行寫春景,后兩行寫兒童活動。詩篇洋溢著詩人對美麗田園春色的贊美和對鄉村兒童的喜愛之情。把自己的感情自然地注入到全詩的字句中,達到物我俱化、物我倆忘的藝術境界。
我認為,在教學時,兩首詩可以整合起來教,以談話引入,引出歌詠春天的不同詩歌,然后讓學生自讀這兩首詩,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再從同中求異。分別悟詩品詩之后,再把這兩首詩整合。二度整合,要求異中求同,索解出兩首古詩一致的精神本質,那就是熱愛大自然,熱愛無限春光。
課前思考1:
“應憐屐齒印蒼苔”中的“應”有著兩種不同的解釋,一是說“大概”,另一說法是“應該”。那么聯系全詩,選擇哪種比較貼切呢?課前,我們在辦公室展開了討論,大家認為“應該”比較合理,這樣解釋整首詩也順暢。我想,我們課前的討論是十分有意義的,一方面使自己更好地把握了教材,另一方面也讓自己有了充足的教學準備,不至于發生后才來想這個問題。
課前思考2: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詩人楊萬里所作。詩篇描繪的是幽靜安逸的田園春光和兒童在菜花地邊追逐黃蝶的生動場面。前兩行寫春天景色的特征,后兩行寫兒童的活動,詩篇洋溢著濃烈的鄉村生活情趣,滲透著詩人對美麗的田園春色的贊美和對鄉村兒童的喜愛之情。
課后反思:
上完了《游園不值》,感覺學生學習比較到位,對于“應”的理解,學生一下就能夠領悟到了。沒有我預設中出現的“大概”和“應該”的理解爭議。學生能夠領會作者所描繪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支紅杏出墻來。”所表達的春天的飽滿爛漫,春天的勃勃生機。抒發了作者對春的喜愛與向往。
課后反思:
圖文結合,理解含義
《游園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這兩首詩都是描寫春天的古詩。今天進行第一課時的教學,我的教學目標設定為初步理解這兩首詩的含義。我采取的方法是整合教學,圖文結合,理解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