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課堂飄溢濃濃語文味——《黃鶴樓送別》案例分析
評析:
這原汁原味、返樸歸真的課堂煥發出了語文的應有“味道”,學生和教師在充滿“語文味道”的課堂上恣意揮灑,語言得以訓練,語感變得敏
銳,情感得到陶冶……讓學生和聽課老師久久沉浸在濃郁的語文味道中,反復品味,余味無窮。
一、妙語如珠,教學無痕,積淀文學底蘊。
語文姓語,語文課堂就應當語味十足。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文素養,那么,我們語文教師首先就要具有較好的語文素養,要有一種獨特的
“語文味道”,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蘊。試想,一個口頭表達詞匯貧乏、句式單調、只言片語的教師又怎么能教好學生呢?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惠蘭老師善于激情、創設情境,用優美的詞句構建課堂的結構,妙語如珠,她深厚的文學底蘊決定了語文味課堂構建的成
功。惠老師匠心獨運,孕教學于無痕,適時提供給學生可以積累的優美詞語,如月下吟詩、花間暢談、志同道合、相見恨晚等,但更多的時候
,她是輕輕一點,起個頭,讓學生在情景中情不自禁脫口而出:此時無聲勝――“有聲”,此時無淚勝――“有淚”,千金難得——“知己難
求”。心有靈犀――“一點通”等。
學生和惠老師只是初次“合作”,但卻在短短的時間里有了默契,師生之間如此和諧,這有賴于教師情境的創設和情緒的渲染,更有賴于教學
細節的精心設計。在名師的引領下,學生以前似曾相識的或者已經積累的好詞佳句被激活,居然會自如地用了,可以想象孩子們內心的驚喜;
可以推斷,孩子們今后學習積累祖國語言文字的積極性必將高漲。
二、緊扣文本,純凈高效,構建詩意課堂。
“語文課上出語文味道,中間必不可少的就是必需的恰當地咬文嚼字。”
語文課的學習不能脫離文本,看多了花哨的語文課,惠蘭老師的課堂緊緊抓住語言文字的學習,顯得純凈而高效。
惠蘭老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組織、引領學生品讀、感悟、熏陶、運用語言文字,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和自己
的積累,推理解詞語在語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其感情色彩,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其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斷提升
學生的語文素養。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
熏陶感染作用。”惠蘭老師精心設計的說話訓練,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充分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妙后,學生也用如詩的語言來詮釋他們的理解,
如滿飲此杯,杯中是——友誼、杯中是——祝福、杯中是——千言萬語。孟浩然一飲而盡,收下了——友情,收下了——祝福等。相信學生,
給他們一個舞臺,他們就能還你一個精彩!
本課主要通過讀中感悟,自主交流后再回到讀中表現,提高學生的讀書能力。如引導學生體會了“有意不去觸動”后,學生朗讀時就讀出了重
音和語氣。再如“終于……”和“孟浩然的話”學生感悟后的幾次朗讀水平均出現螺旋式上升。
書聲瑯瑯的課堂,也飄溢著詩意的芬芳。
三.巧于安排,精于裁剪,凸現平等中的首席地位。
整堂課,我們所看到的惠老師,始終和學生一起沉浸在千年以前的離愁別緒里的,一起欣賞著,一起感動著,她真正成為了平等中首席!而教
師有效的調控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功。